查理六世 | |
---|---|
![]() |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國的國王 | |
在位 | 1711年10月12日-1740年10月20日 |
加冕 | 1711年12月22日(26歲) |
前任 | 约瑟夫一世 |
繼任 | 查理七世 |
匈牙利国王、克羅地亞國王、波希米亚国王、奧地利大公 | |
在位 | 1711年4月17日-1740年10月20日 |
加冕 | 1712年5月22日(26歲) |
前任 | 约瑟夫一世 |
繼任 | 瑪麗亞·特蕾西亞 |
|
|
配偶 | 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郡主伊丽莎白·克里斯丁 |
子嗣
|
|
父親 | 利奥波德一世 |
母親 | 埃利諾·馮·諾伊堡 |
出生 | 1685年10月1日 霍夫堡皇宮 |
過世 | 1740年10月20日(55歲) 奧加唐宮 |
安葬 | 皇家墓穴 |
查理六世(Karl VI,1685年10月1日-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Károly,1712年起),波希米亚国王(称卡雷尔二世,Karel II.),帕爾瑪公爵(稱卡洛二世,Carlo II)。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男性成员。他的政治手腕木訥平庸,在位前期雖靠著大元帥歐根親王的功勞而使國力攀上顛峰,但後期因缺乏人才與治術,國力持續下跌。他最大的成就,其實是培育了天資英敏的偉大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為繼承人(被尊為奧地利國母),讓她在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拯救國家。
查理六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次子,生于维也纳。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没有留下男性子嗣。利奥波德一世力图为其子争取西班牙王位,以使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统一。但是,查理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在卡洛斯二世的遗嘱中以腓力为继承人,因此腓力于1700年即位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利奥波德在其它欧洲大国的支持下反对这一结果,发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支持腓力五世的国家有法国與巴伐利亞等國,而奧地利在軍事天才歐根親王的領兵下,多次敗法軍並占領巴伐利亞(布倫海姆戰役)。1711年皇帝约瑟夫一世(利奥波德的长子)去世后,查理继承了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这使他对西班牙王冠的要求的合理性降低。经过权衡,查理六世放弃争夺西班牙王位,于1713年签署乌得勒支条约结束了战争。
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東線部分,由外西凡尼亞大公領導匈牙利人的拉科齊獨立戰爭(1703-1711年),也在1711年被歐根親王率領的奧地利軍平定。獨立戰爭失敗後,匈牙利北部與外西凡尼亞被撤銷許多自治權,外西凡尼亞也改由奧地利派任的總督管理。這樣中央集權的作法,雖然強化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力,卻引發了匈牙利貴族的不滿,促使他們在往後的時間裡繼續抗爭,要求匈牙利政府自我管理的權力(匈牙利的貴族議會擁有立法權、奧地利尊重匈牙利的政治傳統)。這些抗爭,一直到1740年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當上匈牙利女王時,才因為生死關頭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而讓匈牙利貴族的願望得到滿足。
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簽訂後的二十年間(1713-1733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迎來了歷史上最強盛的顛峰期,此後奧地利再也沒有這樣的強盛國勢。因為這二十年中,西歐與東歐的主要強國剛打完死傷慘重、元氣大傷的大戰(西歐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東歐是大北方戰爭),因此出現的歐洲權力真空,就由中興的奧地利暫時填補。
1716年,查理六世与威尼斯结盟反对奥斯曼帝国。在奥地利最杰出将领薩伏依旁支的歐根親王的领导下,奥地利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718年在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的帕萨洛维茨条约中,查理六世获得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领土。
1720年,查理六世藉由奧、法、荷、英的四国同盟战争,共同壓制敵對的西班牙;並威逼薩伏依的國王,強迫他用富庶的西西里島,和查理六世交換次等的薩丁尼亞島。得到西西里的奧地利王朝,處於人口與領土擴張的極限,但這樣的好運在十多年後就用完了。
在國勢顛峰的二十年中(1713-1733年),查理六世模仿「太陽王」路易十四,用文化建設與藝術魅力來強化奧地利的絕對君主制。因為查理六世沒能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西班王位,所以他在1714年回到奧地利之後,模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宮廷文化與朝廷禮儀,穿著西班牙國王的禮服發號施令,並讓大臣也穿戴西班牙式的袍服。他同時大力贊助藝術,命令年輕的奧地利建築師費歇爾·馮·埃爾拉赫(Fischer von Erlach),負責1683年維也納之戰後的城市復建工程,把西班牙風格盡可能地融入建築中。代表性名作就是1720年於維也納興建的聖查理教堂。他鼓勵貴族與王族興建華美的花園與宮殿,因此出現歐根親王的美景宮,以及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對美泉宮的進階規劃與整修,試圖讓未來的美泉宮,超過太陽王奢華的凡爾賽宮。如此鋪張的雄偉奢華,既使巴洛克藝術在奧地利燦爛發展,也逐步損耗了國庫財力。
他同時實施重商主義。
在查理六世晚年时(1733-1740年),因為東、西歐強國的元氣恢復,奥地利的国力又趋于下降。1733年,奥地利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戰敗。因為缺乏過去強大的盟友:英國與荷蘭支持(當時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力主和平政策,並拉攏荷蘭一同保持中立),奧地利面臨殘酷的失败。即使善戰的歐根親王領軍,也無法阻擋法國與西班牙的聯軍與外交攻勢(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宰相弗勒里紅衣主教主導)。
因為在洛林等地戰敗,查理六世被迫在1738年的维也纳条约里,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得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交还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以换取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两个公国;奧地利也被迫承認法王岳父取得洛林公國(換取查理的女婿弗朗茨·史蒂芬對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統治權),默認法國重建其歐洲第一的霸權;但是法國與西班牙答應在國事照書中簽字,表面上同意奧地利「王位」傳給查理的長女。
在1737年至1739年与奥斯曼帝国爆发的第二次战争中,查理六世雖然繼續和俄羅斯的聯盟以對抗奧斯曼,但因為戰神歐根親王在去年過世(1736年),奧地利軍遭到決定性的败北,失去了他在上一次战争(1716-1718的奧土戰爭)中所夺取的大部分领土(如貝爾格勒)。這場敗戰導致巨大的債務(國庫只剩十萬佛羅林)和普遍的不滿,剩下的十萬軍隊也飽受折磨,維也納對各地的統治開始出現搖搖欲墜的徵兆。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在他撰寫的《我這個時代的歷史》內容:「奧地利在1739年與土耳其簽訂和約之後,它的軍隊處於完全失調的狀態……(奧地利軍)既元氣大傷又士氣不振。」奧地利短期內的虛弱不振,大大誘發了普魯士等國對哈布斯堡領土的覬覦之心。
早在1713年,查理六世就开始安排自己在奥地利的「王位」继承问题。为了在无男性子嗣的情况下仍将王位传给哈布斯堡家族的后裔,查理六世立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为继承人,但他把这寄希望于让诸侯签署一份国事诏书上(即1713年国事诏书)。為了獲得列強批準女性繼承奧地利,奧地利犧牲許多重要的利益,譬如1722年查理在南尼德蘭開設的奧德斯坦的貿易特許公司(專門和東印度地區貿易獲利,與英國、荷蘭商人發生激烈競爭),本來讓奧地利國庫進帳許多,是重商主義政策的成功代表,但是查理為了讓英荷兩國同意國事詔書並支援玛丽亚·特蕾西亚,硬是在1731年取消奧德斯坦公司的特許狀,使其倒閉。結果在1740年前,许多诸侯在詔書上簽了字,但也有人坚决拒绝签署。对于在国事诏书上签字的诸侯来说,这份文件对他们实在没有多少约束力。1740年查理六世死后,以法國、普魯士、巴伐利亞為首的國家立刻推翻國事詔書,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前任: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
那不勒斯国王 1707年—1734年 |
繼任: 查理四世 |
前任: 腓力五世 |
西西里国王 1714年—1735年 |
|
萨丁尼亚国王 1707年—1720年 |
繼任: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
|
巴塞罗那伯爵 1705年—1714年 |
爵位变成君主头衔 | |
前任: 约瑟夫一世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711年—1740年 |
繼任: 查理七世 |
匈牙利国王 1711年—1740年 |
繼任: 瑪麗婭·特蕾西婭 |
|
波希米亚国王 1711年—1740年 |
||
奥地利大公 1711年—1740年 |
||
瓜斯塔拉公爵 1711年—1740年 |
||
前任: 查理一世 |
帕尔马公爵 1735年—1740年 |
|
皮亚琴察公爵 1735年—1740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