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from the Wikipedia | Read original article |
坐标:22°11′45″N 113°32′29″E / 22.19583°N 113.54139°E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葡萄牙語: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註 1] |
|||||
简称:澳 | |||||
|
|||||
國歌:《义勇军进行曲》[1] |
|||||
![]() |
|||||
澳門風光 由左上角順時針順序為:澳門旅遊塔、大三巴牌坊、 葡京娛樂場、崗頂前地、嘉樂庇總督大橋、媽閣廟和 東望洋燈塔。 |
|||||
![]() |
|||||
![]() |
|||||
名稱起源 | “媽閣”在葡萄牙語中的譯音 | ||||
行政區類型 | 特別行政區 | ||||
政府總部 | 南灣大馬路131號 | ||||
最大分區 | |||||
面積 | |||||
最長河流 | 鴨涌河 | ||||
最高點 | 疊石塘山(海拔170.6米) | ||||
時區 | UTC+8(澳門標準時間) | ||||
毗邻 | 廣東省珠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語文 | 中文[3]、葡文[註 2] | ||||
官方語言 | 粵語、葡語 | ||||
人口 | |||||
民族 | 華人佔94%、葡萄牙人(含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佔6%[6] | ||||
政治文化 | |||||
行政區類型 | 特別行政區 | ||||
適用憲制性文件 |
|
||||
法律制度 | 大陸法 | ||||
政治體制 | 代議民主制 | ||||
行政長官 | 崔世安 | ||||
終審法院院長 | 岑浩輝 | ||||
立法會主席 | 賀一誠 | ||||
重大歷史事件 | |||||
主要節慶 | |||||
經濟實力 | |||||
貨幣單位 | 澳門幣(Patacas) | ||||
GDP | 4,433億澳門元(約555億美元)(2014年全球第77位)[7] | ||||
人均GDP | 713,514澳門元(約89,333美元)(2014年全球第4名)[7] | ||||
HDI | ![]() |
||||
基尼系数 | 未知 | ||||
银行體系 |
|
||||
外匯儲備 | 1318億澳門元(約合165.1億美元)(2012年11月) | ||||
其他資料 | |||||
地區代碼 | MAC | ||||
文化象徵 | |||||
頂級域名 | .mo | ||||
國際電話區號 | +853 | ||||
電壓 | 220V |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左行駛 | ||||
澳門全圖 |
澳門(葡萄牙語:Macau、英语:Macao/Macau),簡稱澳[9],古稱濠鏡澳,舊時或稱濠江、海鏡、鏡海、梳打埠[註 5],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兩個省级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地處珠江口以西,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香港相距63公里。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四個區域所組成: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路氹城。
澳門自秦朝起成為中国领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0]。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權利[11]。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2][13]。澳門回歸中国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14]。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達2萬[15]。至2012年,澳門人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卢森堡[16]。然而,博彩業主要為娛樂場帶來利益,34,000元(澳門幣)的月人均收入,與月收入中位數的15,000元形成巨大對比,顯示出貧富懸殊、收入差距之大的社會問題。
澳門古稱濠鏡澳[17],與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18]。秦朝首度将岭南地区划入中国版图,澳門屬南海郡番禺縣。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会郡封樂縣[19]。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废新會郡,澳门改屬寶安縣,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澳门改属東莞縣。自南宋開始,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漁業與農業種植為生。
明清时期,澳门属广东省香山县辖地。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后来葡人日渐骄横,广东官吏曾商讨驱逐这批不速之客的办法,于是葡人除缴纳船税外,每年贿赂广东官吏500两白银,以巩固其在澳门的地位。1572年,葡萄牙人在按惯例贿赂广东官吏500两白银之时,因有其他中国官吏在场,翻译只好说那是付给朝廷的“地租银”,受贿官吏亦宣称将把这笔“地租银”上交国库。从此,葡萄牙人的贿赂变成了地租。葡人雖年年向朝廷繳納地租,但也逐渐划地自治,不仅组织议事公局,每3年举行一次选举,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小型警卫队,甚至设立海关,向停泊澳门的葡国及外国船只征收关税。
1574年,明朝在澳门半岛通向内地的莲花茎设立關閘。1731年,清朝在澳门前山寨设立县丞衙门,作为香山县派驻机构。1744年,清朝又设立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指挥县丞衙门与澳门驻军。澳门同知“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遇有奸匪窜匿唆诱民夷斗争、盗窃、及贩卖人口、私运禁物等事,悉归查察办理”。1748年,华人李廷富和简亚二犯事,驻澳葡兵于大炮台拘捕,因拒不认罪被葡兵毒打致死。澳葡总督梅内泽斯拒不交出凶徒,次年经多番交涉,梅内泽斯交出凶手。此事件导致清朝于1749年颁布《澳夷善后事宜条议》,进一步加强清朝对澳门的全面管治。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清朝交地租並佔領關閘;1851年,佔領氹仔;1863年,佔領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等地;1864年,佔領路環;1879年,佔領龍田村;1883年,佔領望廈村(望廈)、荔枝灣 、石澳及青洲等地,建立海島市[20]。1887年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澳门正式成为葡萄牙殖民地[21]。
據說,葡萄牙人從奉祀海神媽祖的媽閣廟附近登陸後,詢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由於正好就在媽閣廟一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故澳門便獲名「Macau」(即「媽閣」在葡萄牙語中的譯音,)[22]。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稱澳門為「天川」(音:Amakawa),據信此名稱亦可能源自於「媽閣」的諧音,但是至目前為止,考古界還未找到媽閣廟在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前已存在的可靠證據。
葡萄牙人最初被限定居住在澳門南部(即當時葡萄牙人的主要活動區),臨時歸屬身在印度的葡屬果亞親王所管轄保護。由於留居當地的葡人家庭不斷增長,更有些與當地粵人通婚;加上再有些歐洲人亦選擇此地落腳展開對中国经济、宗教及文化交流,很快形成了小型社區。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進行管理。在其後的幾百年內,澳門一直是世界與中國和近鄰進行交流的根據地,即使是西班牙主導時期也沒有改變。傳統的說法指,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於是獲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23]。澳門歷史上以中西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1807年,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兰西帝国佔領葡萄牙。翌年7月,英軍藉口保衛澳門免受法軍佔領,曾一度強入澳門,及後在清政府的壓力下,於當年11月撤出[24]。
到了 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中國同意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轉讓他國[18]。清朝末年(1908年),葡萄牙要求擴展邊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
戰後的1955年,葡萄牙頒布《澳門海外省組織法》。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博。同年11月,澳門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
在殖民地時期,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引起了普遍華裔澳門居民不同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這促成了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的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18];同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嘉樂庇總督大橋落成啟用。在此之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的談判。次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1]。
1993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北京通過《澳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並由時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澤民頒佈。
1999年12月20日凌晨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註 6]場內交接澳門主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主權移交之後,澳門在帮会活動被肅清和博彩業結束獨家經營,以及中央政府放寬內地居民赴澳旅遊政策的背景下,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社會亦日益分化,貧富懸殊、外勞人口激增等問題仍沒有解決,加上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事件,引起了昔日較沉默的澳門人不滿。
1847年澳門的賭博合法化,自此便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2002年澳門政府開放管制後,海外與內地資金大量湧入,增長加速。現今共有35家賭場,5711張賭桌,13018部老虎機[2]。
澳門 | |||||||||||||||||||||||||||||
![]()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澳门 | ||||||||||||||||||||||||||||
繁体字 | 澳門 | ||||||||||||||||||||||||||||
粤语拼音 | ou3mun4*2 | ||||||||||||||||||||||||||||
汉语拼音 | Àomén | ||||||||||||||||||||||||||||
|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
简化字 | 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门特区) | ||||||||||||||||||||||||||||
繁体字 | 澳門特別行政區(简称:澳門特區) | ||||||||||||||||||||||||||||
粤语拼音 | Ou3mun4*2 Dak6bit6 Hang4zing3 Keoi1 | ||||||||||||||||||||||||||||
汉语拼音 | Àomén Tèbié Xíngzhèngqū (Àomén Tèqū) | ||||||||||||||||||||||||||||
|
|||||||||||||||||||||||||||||
葡萄牙语名称 | |||||||||||||||||||||||||||||
葡萄牙语 |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 ||||||||||||||||||||||||||||
别名名称 | |||||||||||||||||||||||||||||
别名 | 濠江、赌城、梳打埠、海镜、镜海 |
澳門是一座太平洋、南中國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部與广东珠海拱北的相連接,西部隔西江支流、內港及夾馬口水道與灣仔和横琴,隔伶仃洋東望即是香港的大嶼山,南面與萬山群島相望。
澳門的組成部份,包括了北部的澳門半島以及南部的離島區域。澳門的離島區域是指由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氹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另外,從2013年7月20日起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正式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所以也有意見認為這1.1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亦是組成澳門的其中一部份。
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規模。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2014年統計的澳門面積為30.3平方公里[15];然而,此數字並未計算1.1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以及正在進行填海工程的澳門新城區。
據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測量,東望洋山眺望台望遠鏡旁石柱參考地理坐標:北緯22°11'47"、東經113°32'58",標高91.2米。澳門最高處為路環疊石塘山山頂,即現在媽祖像座落處(標高172.4米)。
古澳門地形基本上是丘陵地形,花崗岩地的質丘陵、台地廣佈,構成了澳門地形的主體。澳門的天然的平地很少,主要有半島中部、路環東南部及西南部的海積層;氹仔大小潭山之間連島沙洲;以及古時把澳門島與大陸相連而造成一半島的蓮花莖。
而始於1863年的填海工程,則是主要為澳門提供了平地地段的來源。填海工程使現今澳門的輪廓與數百年前比較大為改觀,亦使海岸線趨於平直工整。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鹹淡水交界,週邊水域有大量來自西江的泥沙沉積,使澳門周圍淺灘廣泛分佈,水深甚淺。整體而言,如果以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地的東端聯線為界,澳門東面水域較深,西面水道除了內港航道和夾馬口水道以外則較為淺,所以澳門現時主要的現代客貨運碼頭都改為設於東面。
河流方面,澳門現在無天然的河流。在以往的新橋區有一條名為蓮溪的小溪,是澳門半島內僅有的自然河流,現在則被填平為渡船街。而鴨涌河在古時並不存在,但於1970年代後期,珠海市方面不斷填海,故此形成一條狹窄的人工河道,則是今日的鴨涌河。
直至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04,577平方米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佔82.7%。[25]
全澳有30個市政公園、4個郊野公園、10條步行徑、一小片紅樹林土地,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逹8,880株。
澳門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18
12
|
59
18
13
|
83
21
16
|
217
25
20
|
362
28
24
|
340
30
26
|
290
32
26
|
352
31
26
|
194
30
25
|
117
27
22
|
43
23
18
|
35
20
14
|
||||||||||||||||||||||||||||||||||||
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世界氣象組織(WMO) |
|||||||||||||||||||||||||||||||||||||||||||||||
英制單位換算
|
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進一部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旋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澳門(1981–2010)極端(1901–2014)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极端高温 ℃(℉) | 29.1 (84.4) |
30.2 (86.4) |
31.5 (88.7) |
35.3 (95.5) |
37.5 (99.5) |
36.9 (98.4) |
38.9 (102) |
38.5 (101.3) |
38.1 (100.6) |
36.0 (96.8) |
34.2 (93.6) |
30.0 (86) |
38.9 (102) |
平均高温 ℃(℉) | 18.2 (64.8) |
18.5 (65.3) |
21.0 (69.8) |
24.7 (76.5) |
28.4 (83.1) |
30.3 (86.5) |
31.6 (88.9) |
31.5 (88.7) |
30.4 (86.7) |
28.1 (82.6) |
24.1 (75.4) |
20.1 (68.2) |
25.58 (78.04) |
平均气温 ℃(℉) | 15.1 (59.2) |
15.8 (60.4) |
18.3 (64.9) |
22.1 (71.8) |
25.6 (78.1) |
27.6 (81.7) |
28.6 (83.5) |
28.4 (83.1) |
27.4 (81.3) |
25.0 (77) |
20.9 (69.6) |
16.8 (62.2) |
22.63 (72.74) |
平均低温 ℃(℉) | 12.5 (54.5) |
13.6 (56.5) |
16.2 (61.2) |
20.2 (68.4) |
23.6 (74.5) |
25.6 (78.1) |
26.2 (79.2) |
26.1 (79) |
25.1 (77.2) |
22.6 (72.7) |
18.3 (64.9) |
14.0 (57.2) |
20.33 (68.6) |
极端低温 ℃(℉) | -1.8 (28.8) |
0.4 (32.7) |
3.2 (37.8) |
8.5 (47.3) |
13.8 (56.8) |
18.5 (65.3) |
19.3 (66.7) |
19.0 (66.2) |
13.2 (55.8) |
9.5 (49.1) |
5.0 (41) |
0.0 (32) |
-1.8 (28.8) |
降水量 ㎜(英寸) | 26.5 (1.043) |
59.5 (2.343) |
89.3 (3.516) |
195.2 (7.685) |
311.1 (12.248) |
363.8 (14.323) |
297.4 (11.709) |
343.1 (13.508) |
219.5 (8.642) |
79.0 (3.11) |
43.7 (1.72) |
30.2 (1.189) |
2,058.3 (81.035) |
相对湿度(%) | 73.8 | 81.0 | 84.5 | 86.1 | 84.4 | 84.0 | 81.8 | 81.4 | 77.9 | 72.4 | 70.2 | 68.5 | 78.83 |
平均降水日数 | 5.5 | 9.9 | 11.7 | 12.0 | 13.9 | 17.7 | 16.0 | 16.0 | 12.3 | 6.1 | 4.6 | 4.5 | 130.2 |
日照时数 | 127.4 | 79.4 | 71.5 | 85.3 | 136.4 | 155.3 | 223.2 | 195.4 | 176.5 | 192.3 | 172.2 | 159.1 | 1,774 |
来源: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6][27] |
澳門以天主教「堂区」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每一個堂區以其代表性教堂作為堂區名稱,堂區沒有法人地位。澳門現有七個堂區,當中五個位於澳門半島,兩個位於離島,還有一個位於氹仔和路環之間的填海地段並沒有劃分任何堂區。[28][29]
澳門半島 | 氹仔 | 路環 |
---|---|---|
然而,「堂區」的行政區劃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不具法律地位。
澳門是座經濟發達的城市,2012年,人類發展指數爲0.882,全球排名第25位。澳門的社會福利體系相對完善,包括強制和自願供款結合的社會保障基金、15年免費教育、在學及老人享有公立醫療機構的免費醫療服務、老人享有政府發放的敬老金等。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線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和山寨廠等形式),同時香港商人亦有涉足澳門,大量資金流入澳門。踏入1970年代,製衣、針織、彩瓷與电子、玩具和人造花等行業取代傳統手工業支配澳門經濟。到1980年代,因為配額制度關係,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及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和電器產品)佔較重要地位,美國、法國和當時西德為澳門的出口大國。但自1993年下半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宏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曾有不少空置的未開工地盤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有不少「烂尾楼」和空置商用樓宇。紡織業紛紛北上設廠同時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加上回歸前治安不靖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經濟幾乎停滯不前,1996年至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最多達-4.6%,1998年)。
由於2004年澳門經濟強勢增長,主要受惠於博彩旅遊業,但亦帶動建築業、服務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略有增長。這對於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澳門存有隱憂;首現於人力資源暫時短缺方面,衍生一批低學歷之人員暫寄居於娛樂場內;另方面由於經濟強勢增長下物價開始飛漲,近年亦開始有炒賣旺區物業現象,而不少港資地產公司、化妝品公司、便利店等在過去均大舉在澳門開設分公司和分店,特區政府在2005年提高了投資移民的申請資格後,雖然投資移民申請個案減少逾70%,但只能小程度上竭止炒風。
2008年,基尼系數創下20年來最低數值0.37[31],代表澳門貧富差距收窄,是近20年合共5次的住戶收支調查中,貧富分佈最優化的一次。近幾年居民每月收入中位數趨升,4000元或以下收入比例較過去幾年低。反映居民收入向中間集中,意味居民收入在改善。其中,部分人因投身博彩業而改善了收入,是政府開放博彩業進行財富再分配的成果。亦不能忽略政府近年進行的連串財富再分配措施,包括上調最低維生指數、敬老金、現金分享、工作收入補貼、補貼車資、電費等,也會計入住戶收支。[32]
一直以來澳門的主要收入都來自博彩業和旅遊業。在2012年澳門產業結構中,博彩業增加值總額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9%[33]。2014年,博彩業毛收入達3527.14億澳門元(約442億美元),比2013年减少91.52億澳門元;而博彩業稅收達1367.10億澳門元(約171億美元),比2013年增加23.28億澳門元,佔政府財政總收入(1560.71億澳門元)的87.6%[2]。
1999年澳門特區成立後,除了治安有所改善之餘,澳門便定位為以博彩旅遊業作龍頭發展的城市,而且2003年中國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後,內地居民來澳更為方便。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13年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為2932.48萬人次,旅客主要來自中国内地(佔總數63.5%)、香港(佔總數23.1%)、台灣(佔總數3.4%)和韓國(佔總數1.6%)[34]。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35],大型博彩業建築物相繼建成,形成「一條街,就一間」的風格。澳門的博彩業大概可以分成五大類:娛樂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旅遊方面,澳門區內主要的旅遊景點有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團評選的澳門八景和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
展望澳門經濟,除了優化旅遊博彩業之外,澳門政府亦冀望能趁勢重新將澳門定位,計劃變身成區域性的旅遊、會議展覽中心及泛珠三角發展框架範圍內中小企業的服務平台。
澳門的商業發展一直都受惠於旅遊業的帶動,自賭權開放以後,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刺激本地居民以及旅客的消費能力,引致澳門的商業得以高速發展。
澳門的旅遊發展朝向渡假式消閒娛樂方向,因而在商業方面的發展亦會受惠,商業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將會繼續發展。對外貿易方面,據經濟局資料:2005年全年總出口貨值為198.2億澳門元,較2004年下跌12.1%,出口產品以紡織、成衣類為主,出口貨值下跌15.1%至180.7億澳門元,佔整體出口貨值77%,非紡織品出口方面以機器設備與零件及鞋類為主;而進口則上升12.3%,達313.4億澳門元,貿易逆差為115.2億澳門元。[36] 進口商品以消費品、原料及半製品居多,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有中国内地、香港、日本、美国和歐盟各國等。
澳門工業歷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澳門的鑄炮業和帆船製造業就頗負盛名。1950年代中期,小規模的膠鞋廠、搪瓷廠、手套廠、小五金廠相繼出現。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不少工業產品遠銷东南亚及歐美各國,標誌著澳門的現代工業起步。[37]1970年代,澳門的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製衣業和毛針織業迅速壯大。1980年代中期是澳門工業的全盛時期,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當時全澳有工廠2700家,就業人員8萬多人,產值佔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是澳門外汇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到了1980年代末期,澳門工業競爭力下降。1990年代後,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隨著澳門工業的發展,澳門的工業體係也隨之變化。早期是以中小型工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採取的是外向型模式,產品以紡織品為主體,全部或大部分外銷,市場以西欧和美國為主,亚洲居次。工業對外依賴性大,特別是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依賴。目前,澳門工業正向高新技術、高科技含量發展,並大力開拓產品銷售新市場,通過多元化發展來增強競爭力。[38]
澳門在1999年底通過離岸法例並提供免稅優惠,對房地產活動、改善失業率和銀行金融業的發展起了幫助作用。澳門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積極利用澳門所具有的特殊優勢打造中葡經貿合作的服務平臺。當中設立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深化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共同發展。[39] 在2004年1月1日起,澳門與内地的CEPA使澳門製造的產品免关税進入中國內地,使澳門自身優勢更見明顯。澳門經濟因此得以急速發展。
澳門的通訊方便快捷,電訊網絡覆蓋面廣;無論在各酒店或电话亭,都可使用直撥國際電話服務,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聯繫。在澳門使用固定電話接撥市內電話無需收費;設置在澳門半島及離島的公用電話則需收費澳門幣1元,可通話五分鐘。 至於郵遞方面,澳門郵政除了提供平郵和空郵等一般服務之外,還有特快专递。
澳門郵票的主題及設計匯合了中、西文化特色,其中一些較受歡迎的系列郵票包括有生肖、文學與人物、傳說與神話、文物保護、科學與科技及澳門藝術等作為主要題材[40]。為應付民眾對集郵品的需求,澳門郵政不僅在各個郵政分局設有集郵專櫃,還在當地旅遊景點大三巴牌坊附近開設郵亭來銷售郵品及提供接受投寄掛號郵件服務。以方便集郵愛好者及旅客前往購買和用郵。
澳門幣(俗稱葡幣)為澳門特區法定貨幣,市面上一般除了使用澳門幣外,由於港澳兩幣於澳門均保持約103澳門幣兌100港元之兌換率,故港幣亦可流通;情況與新加坡和汶萊的貨幣相似,兩幣都可以互通(但不同的是,新汶兩國都可以互用對方的貨幣;而港澳兩幣雖可以在澳門隨意互用,不過香港就不可以用澳門幣)。在澳門,港幣除了可以在一般的商鋪當作澳門幣使用,還可在澳門所有賭場使用,流通量甚至比澳門幣更多。
除了港幣之外,部份旅游點亦可使用人民幣。
澳門的政治環境比較簡單,既是因為「一二·三」事件之後親中国大陆勢力對於當地社會生活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和主導,也跟澳門承襲自葡萄牙的比例代表制有關[41]。比例代表制容許立法會以每隊參選隊伍所得的票數比例去決定議席分配,採用漢狄法,使佔主導地位的執政陣營和反對陣營都同時有代表的聲音。
根據《澳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首長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為5年,最多可連任一次。行政長官下有五個司[42],再下為局、廳、處(組、科)[43]。行政會由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及社會人士組成,協助行政長官決策。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現有33名議席,14個直接選舉產生,12個間接選舉產生,另外7個由行政長官任命,每屆任期4年[44]。最近一次選舉在2013年9月15日(參看2013年澳門立法會選舉)。凡居住在澳門七年以上及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均可參與直接選舉,而已註冊的「法人選民」組織可參加立法會的間接選舉和選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推選委員]委員。
澳門使用大陸法(欧陆法系)[45]。所立法律主要參考葡萄牙的法律,部分法律制定亦有參考法国及德国的法律。除《基本法》外,適用法律有五大法典,分別是: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46]。行政程序法典、行政訴訟法典、民事登記法典、商業登記法典、物業登記法典、公證法典亦屬重要之法典。此外,《基本法》附件三規定在澳門適用的全國性法律。澳門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其他規範性文件,只要不牴觸《基本法》,仍繼續生效。
《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祇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預[47]。司法機關由兩部份組成:法院和檢察院。法院為三院建制,分別為:
根據《澳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澳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葡萄牙語:Macau, 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而屬於政治方面的外交事務,則均由中央政府負責[3]。
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門在多個國際組織都有積極參與。當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參與出席,但亦有作為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而當中一些組織早在殖民地時期已成為會員身份。澳門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葡語系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等。
葡萄牙、安哥拉,以及在澳門人口數目日益增加的菲律賓在澳門設有總領事館[48],一些國家例如秘魯也有設名譽領事。多數國家的駐香港總領事館同時為駐澳門總領事館或由香港兼辦對澳業務[49]。
在澳葡政府時期,澳門市政廳已先後與多國城市締結成姊妹城市,而海島市政廳也有與葡萄牙科英布拉實現締結。澳門回歸後,所有締結事宜被一併交由民政總署負責管理[50]。
澳門自開埠以來,因為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及人文景觀,使其自然的形成了在華南、中國、以至整個東亞地區都十分少見的文化特色。四百多年來歐洲各地的人聚居於澳門,使澳門無論在飲食、建築、語言上都大量結合了西方文化的特色。在澳門的舊城區穿梭經常可以發現這些澳門的特色誌,東方建築及西方建築僅一街一巷之隔,甚至比鄰而立,中式廟宇的前地舖成了葡式碎石路,南歐式建築內藏着一間廣東菜館等現象,在澳門都隨處可見。而在漫長的華洋共處的歷史中,在澳門這一地方更誕生土生葡萄牙菜、土生葡語等東西文明揉合的見證。另外,澳門近年急速發展,地域狹小使得澳門的城市功能分區非常模糊,因此常常形式現代景觀與傳統景觀的衝擊畫像,例如與人來人往議事亭前地商業區一街之隔﹐便是富有傳統市集特色的營地大街;穿過了繁華的金光大道後,便是具有歐洲海邊小鎮韻味的路環市區。
由於澳門在近代中國與外國聯繫中的重要地位,蘊藏了豐富的文化遺產。2005年7月15日,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51]。另外,富有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亦被收錄在《澳門文物名錄》內。澳門旅遊局與文化局曾將2006年定為「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並合辦多項文化及促銷活動,藉以吸引各地遊客[52]。
澳門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藍本。[53] 其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成為了澳門的地方特色之一。
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54] 比較多人認識的有: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等。另外有一些主要街道的原名很冗長,人們習慣另取較易記的名字甚至使大眾忘記原名。如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俗稱荷蘭園正街或荷蘭園大馬路的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等。
每天早上,澳門的街頭可見到一些手持可發出「叮叮」聲響的敲擊銅器和手推車的人士行走,向居民收買廢鐵或其他欲棄置的大型傢具。一般居民通常稱從事這類行業的人士為「叮叮佬」,更曾一度被視為澳門的其中一種「傳統行業」。
澳門烹飪吸收了廣東地區的烹飪法和食材,以及香港、葡萄牙、印度、非洲、東南亞的特色。創製出獨一無二的澳門菜。例如燒臘、吐司、非洲雞、馬介休、葡國雞、沙嗲等。
澳門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一般在早上7點。早餐內容各人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泡麵、白粥、腸粉、車仔麵、麵包以及咖啡奶茶。星期六日以及不用工作的人會到茶樓飲茶。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下午1點到下午2點。因為澳門地方很小,大多數人會回家吃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會到快餐店吃飯。受香港影響,澳門也有下午茶的時間,一般在下午4時半左右,多以車仔麵、多士、豬扒飽咖啡奶茶為主。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碗湯,炒菜,蒸魚,也會買現成的燒臘等。由於有部分澳門人需要從事晚上的工作,有部分人會在晚間吃夜宵,或許去大牌檔,也會吃快餐。在週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會在11時左右去酒樓飲茶,同時吃早飯和午飯。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出去吃飯,這時吃飯的選擇就很多,會吃葡國菜、廣東菜、也會吃其他國家的餐飲。
創意工業在澳門還在發展中的階段,很多本地的創作如音樂、電影和書籍的知名度還未及鄰埠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創意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現今澳門很多學校如澳門演藝學院、澳門理工學院等都已開設相關科目以應付創意工業的人才需求。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3年8月16日) |
自1990年代末,澳門有好幾部獨立电影製作誕生。較人所熟悉的包括:
澳門先後於2005年10月底、2006年及2007年成功舉辦2005年澳門第四屆東亞運動會、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及2007年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路氹城金光大道、科學館等。
此外,澳門每年舉辦的多項節日盛事[55],其中有:
澳門一年的公眾假期共有20日,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佛教和天主教的節日,其中天主教的假期大多是承襲澳葡政府所訂下的,如聖母無原罪瞻禮和追思節,而行政長官在一些特別日子或其前夕也會批示特許豁免上班,好像除夕前的下午[56]。在回歸以前,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也曾是公眾假期,但在回歸後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和「國慶日翌日」取而代之。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642,900人[4],當中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的94%,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佔6%。其中外地僱員有180,523人[4],當中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其次是菲律宾、越南、香港、印尼等。内地人主要从事建筑地盘工、杂员、清洁工、服务员、文员等基层劳工类职业[57];菲律宾,越南和印尼人主要從事家庭女傭等勞動職業。[6]
居住人口中49.4%為男性,50.6%為女性[2][4]。女性人口的比例較男性為高,主要原因是外地僱員及來澳的移民當中,女性約佔六成。居住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5.3歲,在居住人口的年齡結構方面,0-14歲的青年人口占11.4%;15-64歲人口占80.2%;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8.4%[2]。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而出生人數相對較少,澳門跟世界很多國家/地區一樣,人口步入老齡化。澳門半島的居住人口有43.3萬人,佔86.4%,而氹仔的居住人口有6.3萬人,佔12.6%。路環居住人口3292人約佔0.7%。按堂區分析,花地瑪堂區的居住人口達20.1萬人,佔總數40.0%,其次是聖安多尼堂區,有11.3萬人,佔22.5%。澳門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58],2014年的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500人,其中澳門半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4,900人;氹仔為每平方公里12,700人;而路環的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1,800人[2]。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聖安多尼堂區,每平方公里超過十萬人。
澳門人口發展[59]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人口數目(萬) | 39.00 | 40.36 | 41.50 | 41.52 | 41.94 | 42.52 | 42.96 | 43.15 | 43.67 | 44.16 | 42.75 | 46.53 | 48.81 | 50.99 | 53.18 | 54.31 | 53.33 | 54.60 | 55.74 | 56.87 | 59.19 | 63.10 |
中文和葡萄牙語是澳門現行的官方語言[註 2]。中文以繁體中文和粵語表達。語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用語多為粵語,部分居民也能聽懂普通話或閩南話;此外英語在澳門作為商業用語和部分學校之教學語言而流行。文字方面,澳門居民大部分使用繁體中文作為社會日常用字,而土生葡人會以葡萄牙文作主要書寫文字。
由於澳門是華洋共處和實行信仰自由的地區,其內居民的宗教亦呈多元化。由於多數居民為華人,信仰以儒、釋、道及民間神祇為主。澳門華人的文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儒家的道德思想所影響。每逢孔聖誕,澳門孔教會會帶領社會各界華人和學校舉行紀念與祭典儀式。至於佛教,位於望廈村的普濟禪院便是澳門早期興建的寺廟建築之一。而道教所供奉的神祇,如:譚公、洪聖爺、文昌帝君、關帝、北帝、城隍等崇拜都見於澳門。而觀音和媽祖崇拜在澳門特別流行,其建築有明朝成化年間由閩商人興建的媽祖閣廟。
除中國主流信仰外,還存在一些外來宗教。基督宗教方面,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於1576年1月23日,首任主教為賈耐勞(仁慈堂創辦人)。首位華人主教為林家駿主教[63]。由於回歸前大量土生葡人離開澳門,故現時信徒以華人為主。基督新教也是以澳門為踏足中國的第一站,英國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馬禮遜於1807年來到澳門,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澳門有兩間最古老的華人新教教會,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和澳門浸信會(又叫白馬行浸信會),都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64] 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成立於1849年,管轄範圍包括澳門,現該教區已成為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1970年代,地方教會亦見在澳門開展。
此外,澳門亦存在不同種類的宗教。例如伊斯蘭教可能在明代以前由波斯商人傳入澳門,其社團組織為澳門伊斯蘭會。巴哈伊教在宣敎運動中也選中澳門為傳教地區之一,在1935年由來自美國加州的巴哈伊敎徒法蘭西斯·希拉太太傳入,現其社團組織為澳門巴哈伊總靈體會。另外,新興宗教的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日本的神慈秀明會、澳門創價學會等都有在澳門活動,只是規模較主流宗教相對小。[65]
澳門負責基礎教育的政府部門是教育暨青年局。在澳門,非高等教育包括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和回歸教育等。澳門教育機構可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種,當中大部份學校都是私立的。政府亦實行免費教育,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澳門負責高等教育的政府部門是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澳門現有12所高等教育機構: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遊學院、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聖若瑟大學、澳門管理學院、中西創新學院、澳門歐洲研究學會和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第一所現代高等院校「東亞大學」成立於1981年,所提供的課程當中,較具特色的有博彩管理、體育及運動、中醫藥以及翻譯等。2013年7月20日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接管位於橫琴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澳門的行政、立法、司法皆延伸入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內。
澳門擁有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絡,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旅客可以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往來澳門。海路方面,澳門設有三個對外客運碼頭,分別是內港客運碼頭、新口岸的外港客運碼頭和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而航空交通,位於氹仔東部的澳門國際機場在1995年11月正式營運,另外,外港客運碼頭頂層設有直昇機坪,提供直昇機航線往來香港和深圳。[66]
內港16號碼頭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有三條大橋連接,1974年10月啟用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氹大橋或舊大橋)、1994年3月啟用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西灣大橋,西灣大橋是澳門唯一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蓮花大橋連接路氹城和珠海市橫琴島,為澳門與中國大陸連接的第二個陸路口岸。
2007年,澳門政府計劃興建由澳門至氹仔之海底隧道,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但至今仍未開始動工。[67],另外,2009年決定興建澳門輕軌第一期工程,由關閘至氹仔客運碼頭,設21車站[68]。
2014年,澳门道路行車線長度达424.1公里,汽車密度达到每公里566架,达世界前列。澳門陸路的主要交通工具為巴士以及的士。當中巴士由三家巴士營運公司營運,分別是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新時代和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三巴士公司採統一車費,澳門半島內車資3.2圓、氹仔區內車資3.6圓、澳門半島往來氹仔(包括機場)4.2圓、澳門半島往來路環市區5.0圓、澳門半島往來路環黑沙海灘為6.4圓,持有電子貨幣儲值卡(澳門通)可享有車資優惠和轉乘優惠。[69][70]。的士(出租車)分有黑色和,載客量為4至6人。起錶價(首1.6公里)17元,以後每260米一跳收2元,停車候客每一分鐘收2元,而放置在行李箱之行李,每件3元。附加費:由氹仔往路環(+2元),由澳門往路環或於澳門國際機場的士候客區乘車(+5元)[71]。而昔日澳門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三輪車,至今已是旅客用作遊覽澳門的懷舊交通工具。[72] 在連接中國內地方面,經由關閘接連珠海市拱北,另外,在2000年3月啟用之蓮花大橋,接連澳門路氹城與珠海市橫琴島。
海上客運方面,澳門現有三大營運商噴射飛航、粵通船務、金光飛航,外港客運碼頭及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航點有香港上環港澳客輪碼頭、九龍中國客運碼頭、香港國際機場海天客運碼頭、深圳蛇口、深圳福永港、內港客運碼頭則提供來往澳門與珠海灣仔的航班。
澳門國際機場位於氹仔偉龍馬路,於1995年開始投入服務。澳門政府致力把機場發展成為區內低成本航空的營運中心。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7年全年的客運量達549萬高峰人次,與中國各大城市、台灣、東南亞、日本以至澳洲都有航班往來。[73] 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
澳門航空公司成立於1994年9月13日,主要提供由澳門到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與東亞的航線。另曾有一家以澳門為基地的航空公司──非凡航空經營(2006年12月中旬─2010年3月底)。新港澳碼頭設有直昇機停機坪,提供來往澳門—香港及澳門—深圳的直昇機航線,航程約為15分鍾。正在氹仔北安區興建的碼頭亦設直昇機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74] 另有一直昇機維修站設在路氹連貫公路旁儲水塘側山腰上。
隨著澳門在國際的地位正在急速提升,一些國際的評級機構如世界概況也會把澳門加入統計之列,以下是一些澳門在國際上的排名: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项目了解更多有关 “澳門”的内容: |
|
![]() |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
![]() |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
![]() |
![]() |
![]() |
![]() |
![]() |
![]() |
![]() |
南中國海 | ||
|
||||
![]() |
||||
![]() |
南中國海 |
南中國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