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A,德国(魏玛)。3马克“莱茵兰解放”银币
铸造年份:1930 编号:KM-71。
造币厂所在地:柏林(A)
面额:3马克——解放莱茵兰。
材质:银(.500)
直径:30毫米
重量:15克
正面:鹰在桥上左侧。日期(19-30)在桥上分开。
图例:DER RHEIN DEUTSCHLANDS STROM 。没有德国边境。
翻译:“莱茵河是德国的河流,而不是德国的边界”
背面:盾牌上有德国纹章鹰,三叶草上有图案。上方有全新字母(A)。
图例:DEUTSCHES。 REICH(橡树叶) DREI 。帝国马克(橡树叶)
从历史上看,莱茵兰(从地理上讲)是指中欧莱茵河两岸的一片定义模糊的地区。最近,莱茵兰(德语为 Rheinland)已成为德国中莱茵河和下莱茵河沿岸宾根和荷兰边境之间,或内卡河与科隆交汇处之间的地区的统称。该地区向西延伸至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边境;向东仅包括沿河的城镇。除萨尔河外,该地区或多或少与该术语的现代用法相符。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莱茵兰”一词涵盖了莱茵河以西的整个被占领和非军事区,包括东岸的桥头堡(见下图)。19 世纪初,法国控制的西岸崩溃后,莱茵河中下游的德语和荷兰语地区(于利希-克利夫斯-贝尔格省)被并入普鲁士王国。普鲁士政府将该领土改组为莱茵省(也称为莱茵普鲁士),该术语继续沿用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名称中。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莱茵兰西部被协约国军队占领,随后根据《凡尔赛条约》解除武装。 1936 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年前,德国军队重新对该地区进行了军事化,作为外交意志测试的一部分。
南部和东部主要为丘陵地带(韦斯特瓦尔德、洪斯吕克、陶努斯和艾费尔),被河谷(主要是莱茵河和摩泽尔河)切割。北部包括鲁尔河谷。
莱茵兰的一些较大的城市包括亚琛、波恩、科隆、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克雷费尔德、勒沃库森、特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