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ceded by | |
|
|||||||||||||||||||||||||
|
succeeded by |
法国from the Wikipedia | Read original article |
法蘭西共和國 République française(法文) |
|||||
---|---|---|---|---|---|
通稱:法國 | |||||
|
|||||
|
|||||
国家格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自由、平等、博愛” |
|||||
國歌:"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 |
|||||
|
|||||
![]() ![]() 法蘭西共和國全球領土。 [註 1]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
|||||
首都 | 巴黎 |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巴黎 | ||||
最大行政區 | 法蘭西島(按人口數量及密度) 圭亞那(按土地面積)[2] |
||||
最大城市 | 巴黎 | ||||
最長河流 | 羅亞爾河[3] | ||||
時區 | 歐洲中部時間,UTC+1 (夏時制:UTC+2)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
|
|||||
官方語言 | 法語 | ||||
官方文字 | 法文[註 6] | ||||
民族 | 法蘭西人 | ||||
主要宗教 | 天主教、基督新教[5] | ||||
曆法 | 公曆(書寫格式:dd/mm/yyyy) | ||||
主要節日 | 11個法定假日[6] | ||||
道路通行方向 | 右方 | ||||
|
|||||
政治文化 | |||||
國家憲法 | 法國憲法 | ||||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 ||||
國家政權 | 共和民主制 | ||||
政治體制 | 半總統制 | ||||
法律體系 | 歐陸法系 | ||||
|
|||||
國家領袖 |
|||||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
|||||
經濟實力 | |||||
|
|||||
|
|||||
|
|||||
中央銀行 | 法蘭西銀行 | ||||
貨幣單位 | 歐元(EUR;€)[註 7] 太平洋法郎(XPF)[註 8] |
||||
基尼系数 | 0.32(中等2008年)[10] | ||||
其他資料 | |||||
立國歷史 |
|||||
國家象徵 | |||||
國家代碼 | FRA | ||||
國際域名縮寫 | .fr[註 9] | ||||
國際電話區號 | +33[註 10] | ||||
現役軍人數 | 222,215人[12][註 11](第23名)-2013年 | ||||
法蘭西共和國(法语:République française);通稱:法國 [fʁɑ̃s]( 聆聽))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註 14]的單一主權制國家,國都為其最大兼文化商業重鎮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面積位列全球第四十二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宏觀整個歐洲則為第三。
法國至中世紀末期起便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13]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及科學家,亦為全球文化重鎮,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14]
法國至今仍為大國之一,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5]法國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由經普選產生的總統,以及由其委任之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於1958年10月4日、經公投確認之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最早的人權文檔之一,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了莫大的影響[16];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象徵意味。除了為其中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亦是歐盟始創國之一。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17],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18]。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七大購買力[19],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20];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21]。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素質,在教育、醫療、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22][23]該國目前是歐盟人口第二多的成員。[24]
“法國”一詞最早源於拉丁文中的“Francia”,意指“法蘭克人之國”。[25]有關“法蘭克”一詞的由來,則有不同的理論:有指此衍生於原始日耳曼語中、意指“長矛”或“標槍”的“frankon”一字,因為該民族所用之投擲斧名稱為“Francisca”。[26]
另外,根據捷克歷史學家大衛·甘斯所載,法國國名亦建基於“Franci”一稱。此乃公元前61年、卡姆布里族(Sicambri)其中一任君王之名字,而此君王的主權一直延伸至萊茵河以西、遠至斯特拉斯堡及比利時之地。[27]
法国在数十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57年,該地成为罗马帝国高盧省一部份。在5世紀時法蘭克人移到這裡定居。大約在10世紀,法蘭克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尔登条约》,東部的部分形成後來的德意志,中部是後来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即法蘭西王國。
1789年7月14日爆發法國大革命,法國民眾和军队攻陷巴士底監獄,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结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拿破崙三世擔任總统,直至1852年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帝制恢復」。
从17到18世纪,法国在北美和东南亚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法国成为了当时全世界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僅次於英国,占据了北非、西非、中非、东南亚的大量地區,此外,还包括许多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1870年普法戰爭结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无产階级的共產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推翻及血腥鎮壓。法國在普鲁士军队撤走後,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1875年正式頒布共和國憲法。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共和终於到1940年被纳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希法國」對抗;對抗期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憲法),推行「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憲法,即現今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制失敗的教訓,因此創立並使用半總统制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维持至今,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
國旗藍白紅三色(tri colour)象徵革命。
法国为单一制、共和立宪制、半总统制,具有强大的民主传统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憲法於1958年9月28日由法國民眾全體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4日制訂的憲法決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國家政體運作方式。此後憲法經歷多次修訂,它大幅度地增強了行政機關與議會的關係。
國家元首,擁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和颁布法律的權力,同时也是国家军队的最高司令。總統由普選直接產生,經過兩輪投票,獲過半數支持的候選人當選總統。任期原本為七年,2000年9月24日法國全民公投之後確立總統任期由七年縮短為五年,並最多可連任二次。總統主持內閣會議,頒佈法律;總統亦是三軍統帥。另外,根據憲法第16條,在面臨重大危機時,總統擁有採取非常措施的權力,例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或啟動全國動員令等,並有權解散國民議會。
目前的總統為弗朗索瓦·奥朗德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第二十四任總统,於2012年5月15日正式上任。
由國民議會席次過半黨派或過半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並推舉一人為總理,並由總統任命。其為政府的首腦,並根據法國憲法第8條,總理任命政府其他成員。根據憲法第20和21條,在總理的領導下,政府決定並主管國家的政策;領導政府的運作,保證法律的實施;政府向議會負責,並對議會的議事日程有很大的影響力。過去總統和總理曾經分別隸屬不同而互相對立的政黨,當總統所屬政黨在國會佔過半,總統所委任的總理就是總統所屬政黨,變成由總統主政,總理負責組閣。相反,當在野黨在國會過半的話,那麼總統需任命在野黨所推舉的人為總理,由總理主政,總理的權力較大,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個情況在1986年至1988年、1993年至1995年,以及1997年至2002年出現過,但自從總統任期縮短至5年後,由於和國民議會選舉同年舉行,相信「左右共治」的局面微乎其微。
曼纽尔·瓦尔斯於2014年4月1日由弗朗索瓦·奥朗德任命為現任法國總理。
總共有348名參議員(在2010年席次由321席增至348席),參議員由一個選舉機構(取決于各地方議會的提名)選舉產生,任期原本是9年,在2004年9月以後,參議員的任期由9年縮減為6年,並削弱權力,每2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參議院被視為法國地方勢力在議會內的代表,参議院的立法職能受到限制;當兩院意見不同時,國民議會擁有最後裁決權,因此比較是象徵性。
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總共有577名議員,每名議員代表單一的選區。議會成員由民眾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或者拒绝政府的施政纲领而迫使政府向总统提出集体辞职,但无权弹劾总统。
法国有27個大區(行政区的一种,本土有22個)(法文:Régions administratives),這些行政區再進一步分割成101個省(本土有96個)(法文:Départements;中文官方译名:区份、省、县)。這些區份都主要被按字母順序編號,這些號碼被用于郵遞區號或車輛牌照。省由專區(法语:arrondissement)組成,每個專區被分為幾個鄉(法语:canton),每個鄉包括幾個市鎮(法语:commune);而市鎮是法国最小的行政区划單位。
2016年法国将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届时本土22个大区将会被合并为13个。
在法国有5个海外大区(régions d'outre-mer):瓜德罗普、法属圭亚那、马提尼克、留尼汪、馬約特。自2003年,这些大区与本土的大区有着同样的地位。但它们也同样是一个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自從1946年。这个新的單一省结构(既是大區亦是省)或许随着大区议会和省议会的合并而将要消失,除非有新的省份建立(有提议在留尼汪的南部新建立一个省,使得该大区由两个省组成),不过目前尚處於假設階段。
这些海外大区被进一步划分为:
(縣的数量多于市镇的数量,与法国本土恰好相左)
同样,每个行政划分和它们本土的同级有对等的地位。
另外,至2005年1月1日,共有15个共同体结构,集合了88个市镇(77.2%的海外市镇):
自2003年,有6个地位各异的海外行政区域:
专有名词TOM(海外领地)原为法律海外领土的一种类型,但2003年之后TOM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就像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也是一个海外属国,拥有很大的自治权。直到为期最早为2014年的公投决定其独立与否之前,它的地位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域”(Collectivité spécifique)。它有一个地区议会,选举产生其政府。新喀里多尼亚的法律自治权目前是所有法国海外领土中最大的。它下分3个行省和33个市镇。
另外仍有3个其它类型的行政结构对应于法兰西共和国的领土,由于它們缺乏常住人口,並无法组织地方选举:
法國含海外屬地面積67萬4843平方公里,不含海外屬地則為54萬3965平方公里,法国地勢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和東部地區屬西歐平原,法国在此濒临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大西洋。南部地區有比利牛斯山脈同時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國界,東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中南部還有中央高原。主要的河流有盧瓦爾河、羅訥河、隆河和塞納河等。
法國河流众多,便于航行。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涵盖了塞纳河畔一个整体的扇形区域。在巴黎市区内如果乘船由塞纳河顺流而下,船首左侧所展现的巴黎左岸风光。塞纳河左岸是巴黎建市初期的见证人,它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创立初期的历史遗迹。
法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常年有雨,东部和山地大陆性较显著,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月平均气温:1月西部及南部约4-7℃,东部及北部约1-3℃;7月北部及西部约16-18℃,南部及东部约21-24℃。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山区达1500毫米以上。
法国经济結合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政府干預。政府在各個行業的主要版塊依然有重要影響;在鐵路、電力、航空和電訊企業,政府還擁有主要的控制權。這使得法國經濟有較強的國家資本主義色彩。從1990年代初開始,法国政府就一直在逐漸放寬對這些版塊的控管,并正在緩慢地釋出在法國電信、法國航空以及保險、金融、國防企業的控股份額。除此之外,肥沃的田土、先進的技術以及政府的補助使法国成為西歐領先的農業生產的国家。
作為八大工業國之一,法國名義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排行第五或第六。[28]法國與歐盟其餘十一個成員國在1999年1月1日開始使用歐元,到2002年才全面取代法國法郎(₣)。[29]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法國在2004年是世界上第四大出口國、第四大製成品入口國。2003年,法國是經合組織中第二大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投資總額大約470億歐元。2004年美国本土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达创纪录的2520亿美元。同年,法國公司的境外投資總額達573億歐元,僅次於美國的1738億歐元,超過了英國的553億歐元,在經合組織中排行第二。
根據經合組織2005年的數據,法國是八大工業國中生產力(國內生產總值與工作時數之比)最高的國家。2004年,法國的每個工作小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7.7美元,美國則為46.3美元,德國42.1美元,英國39.6美元,而日本則為32.5美元。
法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30],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第六大经济体;按名义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是欧洲第二大经济体、僅次於德國。在家庭总体财富方面,法国是最富有的欧洲国家(同时是世界第四)。法国人享有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和较长的预期寿命。
法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04年法国每人每小时创造的产值超过美、英、德、日四国,成为当时主要工业国中生产力最强的国家。法国的核电设备能力、民用航空技术和石油工业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钢铁和纺织工业也具有较高地位。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飞机制造;电子、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法国的航天和军事工业很发达,是世界上少数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请参见:法国农产业 法國畜牧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較快。80年代初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產值比重大致保持在55%和45%左右。另外農場平均規模不斷擴大,根據1980年度農業普查,平均規模已經超過25公頃。這些大農場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31]
畜牧業集中在諾曼底、布列塔尼和中央高原。中央高原以養牛業為主,布列塔尼以養豬為主,西北部則以養羊為主。當地養禽業較普遍,鵝肝就是有名的出口食品。[31]
農業方面,法國盛產小麥、大麥、玉米、葡萄酒、酪農產品、糖製品、水果及蔬菜等等。[32]
1999年1月1日,法国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並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郎。欧元与法郎之间的汇率固定为1998年12月31日的比价,即1欧元兑换6.55957法郎。
法國有高技術及發達的高速鐵路,例如法國高速列車。
根据2011年法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法国有6386萬7374人,若不包括海外领地和海外地区(简称:DOM、TOM)则为6279萬3432人。另外法国大概有60万华人,主要以温州人和(中南半島/印度支那)印支华人为主。
法國大城市排名 2006年人口普查資料,INSEE |
|||||||||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大區 | 人口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大區 | 人口 | ||
![]() 巴黎 |
1 | 巴黎 | 法蘭西島 | 2,181,371 | 11 | 雷恩 (伊勒-维莱讷省) | 布列塔尼 | 209,613 | ![]() 里昂 |
2 | 馬賽 |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 | 839,043 | 12 | 漢斯 | 香檳-阿登 | 183,837 | ||
3 | 里昂 | 羅納-阿爾卑斯 | 472,305 | 13 | 勒阿弗爾 | 上諾曼第 | 182,580 | ||
4 | 圖盧茲 | 南部-庇里牛斯 | 437,715 | 14 | 聖艾蒂安 | 羅納-阿爾卑斯 | 177,480 | ||
5 | 尼斯 |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 | 347,060 | 15 | 土倫 |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 | 167,816 | ||
6 | 南特 | 羅亞爾河地區 | 282,853 | 16 | 格勒諾布爾 | 羅納-阿爾卑斯 | 156,107 | ||
7 | 史特拉斯堡 | 亞爾薩斯 | 272,975 | 17 | 昂熱 | 羅亞爾河地區 | 152,337 | ||
8 | 蒙彼利埃 | 朗格多克-魯西永 | 251,634 | 18 | 第戎 | 勃艮第 | 151,504 | ||
9 | 波爾多 | 亞奎丹 | 232,260 | 19 | 布雷斯特 | 布列塔尼 | 144,548 | ||
10 | 里爾 | 北部-加來海峽 | 226,014 | 20 | 尼姆 | 朗格多克-魯西永 | 144,092 |
法国官方語言為法語;然而,最近法国政府開始鼓勵學校和政府機構使用一些地方語言,例如: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阿爾薩斯語(屬德語)、弗拉芒語(屬荷蘭語)、科西嘉語,朗格多克語,普羅旺斯語等;一些學校開始教授當地方言,但是法語依然是全國官方語言。阿爾薩斯人英語正在成為法国第二語言。[來源請求]布列塔尼人中的一些農村居民以布列塔尼語為口語。科西嘉人日常生活中亦常用當地的兩種方言:一種與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相近,另一種與撒丁島北部方言相近。
法國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新教、猶太教和佛教。 根據CSA 2006-2007年度民意調查[33],其比例如下:
法国文化富有多元性,13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哥德式和天主教式融合的风格。现代法国文化则因为经历了许多挫折,例如英法百年战争、法国王朝中央集权制专政时代、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这一切都对法国文化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和蹂躏践踏,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不断涌现和产生出新的文化融合来,造就出今天的法兰西文化;然而,这自然就与古代古典的法兰克文化相对地显得曲折离奇和大相径庭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法国在远久的历史中,就一直夹杂着古罗马古典的文化气息和以前被认为“蛮族”的法兰克、哥特人和高卢人的文化特色;事实上,最近三四百年,法国文化都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在后来瀕临罗马帝国灭亡的3世纪到4世纪彰显得更为鲜明:法兰克地区的蛮族群越境进入古罗马在现今法国的疆界中进行军事政治和文化习俗等等领域上的入侵,再加上基督教得到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311年颁布罗马皇帝《米兰敕令》)甚至国教地位(392年成立罗马基督天主教会,或称梵蒂冈教会);种种原因为这一文化糅合的色彩进一步推进罗马帝国法兰克地区行省而产生出崭新的“法兰西文化”提供了客观、有利和大势所趋的条件。
文化糅合这一点不仅能从当时4世纪罗马帝国法兰克行省的市镇和村庄生活中看到——古罗马式的建筑与新兴蛮族风味的基督教堂兴起、蛮族生活方式进入罗马人体系中等等;甚至连罗马帝国官方的军队管理形式也受到了法兰克文化客观上的“入侵”——法兰克、斯拉夫和德意志人的大量移民改变了罗马军团在军营里面的管理和训练形式。
种种客观的历史迹象综合起来,法兰克与古罗马的文化是相糅合而产生出崭新的中世纪文化,法兰西文化又在中世纪主流文化中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罗马文化与法兰西文化平等地相辅相成:法兰西受到古罗马文化渲染而演成文化同化或是进步,而古罗马又从法兰克的大量移民中领会到了蛮族训练军队和管理民众的方式甚至是他们的文化特徵,从而巩固罗马帝国对人民的统治。
足球和網球是法國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其中足球亦被譽為法國的第一運動,法國國家足球隊曾經於1984年,2000年兩次奪得歐洲國家杯冠軍,1998年贏得世界盃冠軍。此外,法國國家足球隊同時是全世界唯一取得「所有男子國家隊冠軍錦標」的國家隊(世界盃、洲際國家盃、歐洲盃、U20世界盃、U17世界盃、U21歐洲盃、U19歐洲盃、U17歐洲盃、奧運金牌)。
法國烹飪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和最具特色的烹飪系統。法國君主具有較強的王權,宮廷奢華風氣在飲食上十分講究,各種烹飪方法通過效仿的貴族流入民間。法國烹飪重視烹飪方法和就餐禮儀,其餐館以豪華的禮儀和風味着稱。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東北部的美食以海產為最佳;西部地區的諾曼第的羊獨具風格,此地生產的牛奶和蘋果能分別製成乳製品和白蘭地;中部地區的美食以里昂聞名,當地豐富的農產品使本來卓越的烹飪手對推向更高層次,如知名的伯黑斯雞、墨馮山區的干火腿。
日期 | 中文名称 | 法文名称 | 说明 |
1月1日 | 元旦 | Jour de l'An | |
- | 復活節 | Pâques | 星期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 | 復活節翌日 | Lundi de Pâques | 星期一,具體日期不固定 |
5月1日 | 勞動節 | Fête du Travail | |
5月8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日 | Victoire 1945 | |
- | 耶穌升天節 | Ascension | 星期四,具體日期不固定 |
10月3日 | 聖靈降臨節 | Pentecôte | 星期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7月14日 | 國慶日 | Fête Nationale | 國慶日 |
8月15日 | 聖母升天節 | Assomption | |
11月1日 | 诸圣节 | Toussaint | |
11月11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 | Armistice 1918 | 「1918停火日」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Noël |
法國法律制度屬於歐陸法系,是成文法律,不容許法官制定法律。法官只能夠根據法條來詮釋法律。法國法律的基本精神仍然跟從《法國民法典》。根據《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只有危害社會的行為才會被禁止。
法國司法制度擁有兩套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即行政法院系統和普通法院系統,兩者並行運轉。兩個法院系統有各自管轄的訴訟案件並能夠作出最終的判決。行政法院系統,由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所組成,而普通法院系統則由基層法院(初審法庭、大審法庭、輕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等)、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組成。為了解決兩個法院系統在管轄範圍上的爭議,法國還設立了權限爭議法庭。[34]
请参见:法国大学、法兰西学会(法语:Institut de France)、法兰西学术院(法语:Académie française)和法兰西公学院(法语:Collège de France) 法国教育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enseignement primaire)、中等教育(enseignement secondaire)和高等教育(enseignement supérieur),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以公立学校占优势,而高等教育则兼有公立和私立成分。 法国的学校教育要求6岁儿童必须进入小学就读第一年。许多父母尽早将孩子送到附属于当地小学的幼儿学校(maternelle)。儿童离开幼儿园之后,就进入小学。离开小学之后4年的初中(collège)和初中之后3年的高中(lycée)完成后需要进行业士文凭考试。 法國高中生若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取得高中文憑,會被自動分發到大學(université)就讀,但大學一年級結束前會舉行考試,考試通過才可升大學二年級繼續就讀,未通過者則需退學。
![]() |
本条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2013年4月6日)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法国 |
![]() |
凱爾特海 | ![]() 英吉利海峽 |
![]() ![]() |
![]() |
比斯開灣 | ![]() |
![]() ![]() ![]() |
||
|
||||
![]() |
||||
![]() ![]() |
![]() 地中海 |
利古里亞海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