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ceded by | |
菲律宾 |
succeeded by |
菲律宾from the Wikipedia | Read original article |
菲律賓共和國 Republika ng Pilipinas(他加祿語)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英語) |
|||||
---|---|---|---|---|---|
通稱:菲律賓 | |||||
|
|||||
|
|||||
国家格言:Maka-Diyos, Maka-Tao, Makakalikasan, at Makabansa[1](他加祿語) 「為了上帝,人民,自然,與祖國」 |
|||||
國歌:《親愛的土地》
|
|||||
|
|||||
![]()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
|||||
首都 | 馬尼拉市[4] | ||||
最大城市 | 奎松市 | ||||
地理最高點 | 2,954公尺 | ||||
海岸線 | 36,289公里 | ||||
時區 | UTC+8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
|
|||||
官方語言 | 菲律賓语、英語 | ||||
官方文字 | 菲律賓语、拉丁文 | ||||
主要宗教 | 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等 | ||||
曆法 | 公曆 | ||||
主要節日 |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右行駛[6] | ||||
|
|||||
政治文化 | |||||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
|
|||||
國家領袖 |
|||||
經濟實力 | |||||
|
|||||
|
|||||
|
|||||
中央銀行 | 菲律宾中央银行 | ||||
貨幣單位 | 菲律賓披索(PHP) | ||||
基尼系数 | 0.458[3] | ||||
其他資料 | |||||
立國歷史 |
|||||
國家象徵 | |||||
國家代碼 | PHI | ||||
國際域名縮寫 | .ph | ||||
國際電話區號 | 63 | ||||
現役軍人數 | 113,000(第40名) |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英语: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簡稱菲律賓,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湾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西隔南中国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賓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101個島嶼組成[2],分為呂宋島、米沙鄢群岛和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總計人口逾億,位居世界第12名。菲律賓群島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時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年間起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戰爭及美菲戰爭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美國在菲律賓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大大的改善,並且榮獲亞洲之虎的美稱。
數十萬年前,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菲律賓已經有早期的人类活動。約一萬年前,現代菲律賓居民的祖先才定居菲律賓。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据中国史料记载,226年(東吳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註 1]唐、宋時期漢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1390年,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在菲律宾建立了苏禄苏丹国。1405年(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巡莅菲律賓群島。郑和奉永樂帝詔書封旅菲侨领許柴佬爲呂宋總督,統攬該地區的军、政、財、文大權二十年之久。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王朝親自率使臣到中國拜見明成祖,回程路上病死于山东德州。另外,中国史籍中的提及的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
1450年,阿拉伯商人赛义德·艾布伯克尔入侵菲律宾,在南部建立了伊斯兰政权。
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此地,麦哲伦亦是在此地被土著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菲力普之名,將此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1565年,宿雾岛被西班牙人所占领。1571年,西班牙人侵占吕宋島,建马尼拉城。1595年,西班牙人公告馬尼拉成為菲律賓群島的首都。此即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開始。1896年8月,滂尼发秀领导的卡的普兰(Katipuan)在马尼拉近郊的马林塔瓦克山(卽巴林塔瓦克山)发动起义,各地响应,进攻西班牙殖民军。次年阵营内部发生分裂,阿吉纳多(Emilio Aguinsldo)篡夺领导权,杀害滂尼发秀,并与西班牙殖民者妥协。但起义者坚持斗争,后起义者几乎占领全国。阿吉納多於5月17日乘美艦麥克科洛济(Mc culloch)號返菲活動。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脫離西班牙独立,建立第一共和。
1898年(菲律賓宣告独立的同一年),爆發美西戰爭,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國打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政府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美國統治時期开始,菲律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以及美國在亞太補給的軍事基地。1935年3月24日,美國容許菲律宾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1942年-1945年,二战期间日本佔領菲律賓,建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日文漢字譯為「比律賓」。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第三共和)完全独立,惟美國仍在菲律宾保留軍事基地。1965年,費迪南德·馬可仕当选总统。1969年馬可仕在被指選舉舞弊下成功连任,1972年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宣佈戒嚴開始獨裁統治。1981年馬可仕結束戒嚴,但仍然維持獨裁統治。1986年2月25日,柯拉蓉·艾奎諾宣布竞选胜利后,費迪南德·馬可仕遭人民力量革命推翻,流亡美國夏威夷,直至1989年病逝。科拉松上台後,雖然仍歷經多次軍事政變,加上馬可仕下台後頻臨崩潰的經濟,但終仍能完成任期,1992年6月30日卸任,由羅慕斯將軍接任。菲律賓首次和平轉移政權,實現政黨輪替。1998年5月,約瑟夫·艾斯特拉達当选总统。2001年1月20日,約瑟夫·艾斯特拉達因受贿丑闻,而於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中被迫下臺,副总统阿罗约夫人继任。2004年,阿罗约夫人当选总统,成功連任。2006年菲律賓政變,五千多人示威要求總統阿罗约夫人下臺,總統阿罗约夫人其後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2010年5月10日,柯拉蓉之子諾諾·艾奎諾擊敗約瑟夫·艾斯特拉達,成功當選總統。6月30日,艾奎諾正式就任总统,任期六年。
菲律宾由7,107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6,289公里,居世界第五位[2][8],菲律宾各岛多丘陵,仅吕宋岛中部有较大平原。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棉兰老岛的阿波火山是菲律宾的最高峰,海拔2954米;吕宋岛的马荣火山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贝湖是全国最大湖泊。地震频繁。
菲律宾海岸线长18533公里,多天然良港,森林占地40%以上,矿藏有金、银、铬、铜、锰、铁等。
菲律宾北部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国各地普遍炎热、潮濕,全年可分為三個季節,分別為3月至5月炎熱乾燥的熱季(tag-init或tag-araw),6月至11月的雨季(tag-ulan)及12月至隔年2月的涼季(tag-lamig)。5月至10月間的西南季風稱之為Habagat,11月至4月乾燥的東北季風則被稱為Amihan[9]。氣溫通常介於21℃至32℃間,但隨著不同季節而有些許差異,1月最涼爽,5月為最熱的月份。[2][10]
海平面温度约为27℃,热季与凉季温差仅为3℃,各月平均温差则为3℃ - 12℃。全国平均温度最高为33.2 - 39.9℃,最低为16.7 - 20.9℃,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分布在全国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则温度略低,如海拔约1450米的碧瑶,平均温度比马尼拉低7.5℃ - 9.3℃左右。[11]而菲律賓一些鄰近台湾的地區,以巴丹群島為例:每逢冬季,如果中國大陸有較強的冷鋒南下,一般也會掠過,令巴丹群島甚至呂宋島佬沃,氣溫會降至攝氏20度以下。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雨、多台风。
菲律宾分为吕宋岛、米沙鄢群島和綿蘭老島三个岛组,劃分為17個大區(包括国家首都区、科迪勒拉行政区和民答那峨穆斯林自治區在内),下设76个省,最大島為吕宋岛,首都為馬尼拉。
|
菲律宾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主要成员国,也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21個成员国之一;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建立之时,菲律宾也是其中参与国家。
菲律宾实行三權分立的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六年,但不能連任。由於總統選舉和副總統選舉是分別選出,因此會出現總統和副總統屬不同政黨。當總統無法履行職務時,副總統將會代行職務,當總統去世或辭職,而無法完成任期,副總統將會繼任總統。未能完成任期的總統如果擔任的年期沒有超過一半,可在下一個任期再次競選。
菲律宾實行兩院制,其中參議院24人,眾議院287人,其中229人分區直選,58人接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參議員任期六年,眾議院任期三年。參議院每三年改選一半議席。
菲律賓在二戰後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與日本、緬甸同屬亞洲最富國之一。2006年,菲律賓被世界銀行依購買力平價列為第36大經濟體。目前,菲律賓經濟規模居世界第45位,2011年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為2,160億美元[7],是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來源請求]首都馬尼拉為國際第24大購買力城市。菲律賓的法定貨幣為菲律賓披索(₱ or PHP)。
菲律賓的產經結構以農業及工業為主,尤其著重於食品加工、紡織成衣以及電子、汽車組件等輕工業。大部分的工業集中於馬尼拉大都會的市郊。此外,宿霧大都會近來也成為吸引外國及本地投資的另一個地點。菲律賓的礦業有很大的潛力,擁有大量儲備的鉻鐵礦、鎳及銅。近來在巴拉望外島發現的天然氣,也是菲律賓豐富的地熱、水力及煤炭等能源儲備的一部分。
菲律宾主要出口品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運輸設備、成衣、銅製品、石油製品、椰子油及水果[3]。主要貿易伙伴為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南韓、荷蘭、香港、德國、台灣及泰國[3]。菲律賓人均所得大約為1455美元(2007年),為發展中國家,且貧富差距很大。貪污問題根深蒂固,亦冠絕全東南亞,經濟因而滑落,貧窮隨之而來,全國三分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下,每日生活費不足一美元[12]。
自從2010年艾奎諾就任總統後,政治全面改革,經濟逐步改善、外資投資大量注入,2014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1%,且人口紅利極高,平均人口年齡僅23歲,更擁有超過3,000萬的中產階級人數,被專家譽為還有35年蓬勃發展光景之國家。
且菲律賓目前總人口數已破一億,每年約有1,100萬的海外勞工將從世界各地打拼所得資產帶回菲國,金額高達250億美元,造就菲律賓當地經濟蓬勃發展,薪資收入高於平均中產階級水平的人數也逐年增加,並且把所有國債完全還清,並有額外收入。
這使當地房產市場的消費族群不僅有外來的長駐者及投資者,同時內需買盤強力支撐,國內買家占消費者總比的五成,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 )指出,2014年第一季菲律賓房地產的漲幅度驚人,排名世界第五。
![]() |
此章節没有列出参考或来源。 |
華人在菲律賓百年來的經濟發展史上,一直扮演著先鋒的角色,尤其是引進國外的技術、資本與生產設備,開創初期的農耕與手工業。近年來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商製造業之發展,並累積資金來菲投資發展,對提升菲國產業層次,成功的協助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再度扮演經濟先鋒的角色。而當地華商企業長才,多能順應潮流,掌握經濟脈動,發展製造業、房地產、金融業,以及透過證券市場操作、收購企業、結成大集團,擴大對菲經濟的影響力與貢獻。據香港《資本家》雜誌1992年9月份指出,菲律賓股票公開上市的工商控股公司45家,華商為大股東的約有20家。此外,華商即使不透過控股公司組織,亦多進行綜合性投資,關係企業涵蓋面極廣。據統計全菲500家最大公司中,華商約佔1/3,並在紡織及成衣、漂染、鋼鐵、五金、制糖、塑料、木材加工、建築材料、百貨及金融等行業佔優勢。
旅遊業是菲律賓的重要產業之一。國內有大量自然風光,加上曾受殖民統治,興建大量建築,故旅遊資源豐富
菲律宾治安長年欠佳,在馬尼拉人質事件发生后处理不当,影响了当地旅遊業的发展。另外因政府貪污腐敗,槍械管制寬鬆,加上失業和貧窮等社會問題嚴重,時常發生針對富人的綁架案,被戲稱為「綁架之都」[14][15]。
年份 | 记录在案的 罪案数 |
记录在案的 绑架案数 |
绑架案 受害人数 |
备注 |
---|---|---|---|---|
2008 | 62,148[16] | 135[17] | — | 每个月均有绑架案发生[18] |
2009 | 101,798[16] | 138[17][註 2] | 143[17] | 138宗绑架案中,79宗要求赎金,另外59宗与叛乱、恐怖主义等有关; 82宗发生在棉兰老岛,29宗发生在吕宋岛,马尼拉都会区有24宗,另外3宗发生在米沙鄢群岛; 受害人之中至少116个为菲律宾人; 143个受害人中,46个仍然被绑架,38个已获释放,31人被救出,13人被杀,10人死于绑架失败,5人逃脱。[19] |
2010上半年 | — | 56[19] | 73[20] | 绑架案多发生在棉兰老岛[20] |
漁業是菲律宾重要的产业。2013年,菲律宾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6.27%。[21]菲律宾与台湾因专属经济海域与重叠问题,曾发生多次渔业纠纷。2013年,菲律宾海岸防卫队曾射杀台湾渔民。
菲律宾不实行征兵制,军人全部是雇佣兵(志愿兵)。現役軍人12萬,預備役軍人13萬。菲律宾一直非常重视军队建设,1999年军费高达1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 %。菲律宾軍队由海、陸、空三軍組成。菲律宾海军拥有114艘舰艇,但大部分舰艇是一些小型近海巡逻艇。
据菲律宾人口委员会的测算,2014年7月27日零时6分,菲律宾人口达到1亿[22],主要以講南島語系語言的民族所构成(95.5%),包括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比萨亚人、比科尔人、伊巴丹族、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與西班牙裔,摩洛人等。
由於國內經濟環境差劣,貪污情況嚴重[23],菲律賓女性出外到鄰國謀生者眾,她們大多以家庭傭工為最主要職業,當性工作者次之[24]。是以菲律賓曾被戲稱為「傭人之國」[25],部份菲律賓人感到不滿並上街示威,撰文的香港作者亦被當局禁制入境。於美軍基地附近酒吧打工的菲律賓女郎,隨退役美軍嫁到海外的,亦為數不少。
菲律賓華人,可以說遍佈全菲各地。據統計,目前在菲律賓人口的華人約有百萬,其中先祖來自福建閩南者(泉州、漳州、廈門)十之八九,當中又以泉州為最。
根據人類學家所作的這項研究,遍處東南亞地區的華人,與當地族群通婚最多者,首推泰國,其次為菲律賓,在菲律賓民族中,華人血統約佔20%;以菲律賓現有九千五百萬人口來說,有華人血統的,应该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原創研究?]。過去由於漢學教育不發達,大部份具華人血統的,鮮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也由於信奉天主教,結果同化成純粹的菲律賓人。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含有中國血統的,因為接受華語教育而未徹底同化。
如果依照氣質和文化的觀點來說,目前凡是自認為華人、身處華人社會、保持華人傳統生活習俗、加入華人社團、在家裏和華人社群場所說華語或漢語方言、有意讓子女接受華文教育、以華人為子女選擇婚配主要對象、保有其成為華人的條件和傾向的華人,在菲律賓大約有六十萬至八十萬人;其中聚居在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者,約佔百分之六十,散居在各地的,約佔百分之四十。如果加上跟這許多所認定華人標準比較接近,或是有間接關係含有中國血統者,放寬認定的標準,目前菲律賓華人的總數,當於百萬以上。
在所有菲律賓華人之中,不論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屬閩南裔;其餘約百分之十,以廣東籍為多,其它省籍為數無幾。閩南語(當地稱福建話)是菲華社區的通行語。
福建籍華人中,以原屬泉州府的三邑(晉江、惠安、南安)等縣最多,大部份居住在呂宋島,尤其是大馬尼拉地區,所經營的工商業和文教事業,也以在大馬尼拉地區的最為發達。
原屬泉州府同安縣、漳州府龍溪、海澄(今合併為龍海市)等,以及廈門、金門,大多數在中部維薩亞斯地區的宿霧等地,和民答那峨島各處。
臺灣人因對菲律賓有投資事業,投資人眷屬及應聘前來之經營管理或製造技術人員,早年來菲人數不少,但近年來已逐漸減少,陸續被中國大陆與越南等其他國家和地区的產業所取代。
菲律賓為群島國家,各島之間的交通以航空、航海為主,故菲國航空業相當發達。國際線方面,菲律賓航空公司是主要的航空公司,往返於马尼拉及亚洲各国首都之间。宿霧太平洋航空為第二大航空公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吸引顧客。
在國內線則有菲鷹航空(菲律賓航空公司的子公司)、飛龍航空和South East Asian Airline。
菲國在歷史上一直沒有特有而一致的「菲律賓文化」。主要原因之一乃由於菲律賓是個「七千島國」,各地有太多不同的語言,彼此不一定能充分交流,文化發展和特色都非常局部性;現有80餘種語言在境內使用。自古以來有許多移民遷居於菲律賓,各種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西班牙、荷蘭、中國、墨西哥和美國。
菲律宾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戏剧、史诗、抒情诗、神话、谜语、谚语等多种样式。如古代伊富高人的叙事诗《阿丽古容》、《邦都地区的狩猎歌》、《孤儿之歌》,民答那峨島玛拉瑙人的史诗《达兰岗》等。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禁毁菲律宾民族文学,同时大量散播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早期的书面文学几乎凋零殆尽。弗兰西斯科·巴尔塔萨尔是近代菲律宾文学的开路人,他的《弗罗兰第和罗拉》(1838)批判殖民统治,歌颂爱情与自由。爱国者黎刹创作了控诉小说《不许犯我》(另譯《社會毒瘤》,1887)和《起义者》(1891),揭露神权统治的虚伪,对独立运动深有影响。[26]
日期 | 中文名 | 當地名 | 備註 |
---|---|---|---|
1月1日 | 元旦 | Bagong Taon | |
3月份或4月份 | 聖週節 | Semana Santa | 天主教節日,每年不一樣 |
3月份或4月份 | 復活節 | Linggo ng Pagkabuhay | 天主教節日,每年不一樣 |
4月9日 | 巴丹日 | Araw ng Kagitingan | 紀念二戰陣亡戰士 |
5月1日 | 勞動節 | Araw ng Manggagawa | |
6月12日 | 國慶日 | Araw ng Kalayaan | |
8月份 | 國家英雄日 | Buwan ng Wika | 8月最後的星期天 |
11月1日 | 亡人節 | Undas | 亡人節,瞑目節 |
12月25日 | 聖誕節 | Pasko | 聖誕節 |
12月30日 | 黎刹日 | Araw ng Kabayanihan ni Rizal | 紀念民族英雄黎刹就義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菲律宾 |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菲律宾 |
![]() |
![]() ![]() |
![]() 巴士海峽 |
![]() |
![]() |
南海 | ![]() |
太平洋 | ||
|
||||
![]() |
||||
![]() |
西里伯斯海![]() |
菲律賓海(琉球海)/![]() |
|
|
|
坐标:14°35′N 120°58′E / 14.583°N 120.967°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