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Ленин |
|
1921年的列宁 | |
任期 1922年12月30日-1924年1月21日 |
|
前任 | (职位创立) |
---|---|
繼任 |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
任期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 |
|
前任 | (职位创立) |
繼任 |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
第6、7、8、9、10、11、12届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
任期 1917年10月10日-1924年1月21日 |
|
第3、6、7、8、9、10、11、12届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任期 1917年8月3日-1924年1月21日 |
|
任期 1905年4月27日-1907年5月19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70年4月22日![]()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
逝世 | 1924年1月21日(53歲)![]() |
安葬地點 | 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列宁墓 |
國籍 | 苏联 俄罗斯 |
政黨 | 俄国社会革命党 (1893-1898)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898-1917)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17-1918)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18-1924) |
配偶 | 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克鲁普斯卡娅(1898–1924) |
職業 | 革命家、政治人物 |
專業 | 律师 |
信仰 | 无(无神论) |
簽名 | ![]()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
![]() |
著作
·
雇佣劳动与资本
·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怎么办 · 国家与革命 · 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 · 矛盾论 ·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 游击战法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 帝国主义与革命 |
歷史
·
俄国十月革命
· 德国十一月革命 · 共產國際 · 匈牙利革命 · 蒙古革命 · 苏联成立 · 西班牙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越南八月革命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希腊内战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苏南冲突 · 朝鲜战争 · 老挝内战 · 华沙条约组织 · 苏共二十大 · 去斯大林化 · 匈牙利事件 · 古巴革命 · 中苏交恶 · 苏阿决裂 · 越南战争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尼加拉瓜革命 · 古巴导弹危机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印度纳萨尔巴里运动 · 法国五月风暴 · 布拉格之春 ·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 埃塞俄比亚内战 · 安哥拉内战 · 柬越战争 · 中阿决裂 · 阿富汗战争 · 入侵格林纳达 · 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 · 尼泊爾內戰 ·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
![]() |
列宁(俄語:Ле́нин,IPA:[ˈlʲenʲɪn]( 聆聽)),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IPA:[vɫɐˈdʲimʲɪr ɪlʲˈjit͡ɕ ʊlʲˈjænəf],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常用笔名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创立者,苏联的主要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领导人,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1]
1870年4月22日(儒略历4月10日)列宁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他有俄羅斯人、莫尔多瓦人、卡爾梅克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及瑞典人的血統。他的父親名叫伊利亞·烏里揚諾夫,是在辛比爾斯克行政區內公內學校的督學。母親名叫瑪麗亞·烏里揚諾娃。
1887年5月20日其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在彼得堡大学生物系就读时因参加民意党謀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行动被絞刑處死[2]。同年,列宁中学毕业,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一年级时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流放到喀山省的偏僻农村监视居住,后因为其母向公家申请,列宁改流放到萨马拉省乌里扬诺夫,其姐夫所居的农村,但仍继续被警察公开监视。列宁在此自学了大学法律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由此宣称自己接受并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
1892年,列宁写下了其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同年,获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校外旁听生资格赴彼得堡参加大学毕业国家考试,获金质毕业奖章与大学毕业证书。随即进入彼得堡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见习律师,并参加了当地马克思主义者组织的工人小组活动。
1893年之前,列宁在伏尔加河畔的港口城市萨马拉担任律师[3],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宣传,并加入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团体。随后移居圣彼得堡,创立了“圣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1894年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了民粹派的观点和政治纲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先进、革命阶级的作用。
1895年秋,列宁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2月7日再次被捕,被当局判罚14个月监禁,关押在圣彼得堡监狱中。1897年2月,刚刚出狱列宁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叶尼塞省米努辛斯克区的舒申斯克村——一个远离公路几百英里的偏僻村庄。在这裏,他结识了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俄国的著名学者普列汉诺夫和一些知名人物。1898年6月,列宁与社会主义活动家娜德斯达·克鲁普斯卡娅结婚。在流放期间,他撰写了30篇以上的理论著作,其中《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于1899年4月完成并出版发行,本书首次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作为他的笔名[4]。1900年流放期满,列宁曾被允許回到圣彼得堡(1924年~1991年改名為列寧格勒),随后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然后又到斯图加特、慕尼黑、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曼彻斯特和伦敦,从事反政府的职业政治活动。在德国慕尼黑他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第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然后先后在莱比锡、伦敦出版。期间他使用过很多化名,最终以“列宁”作为本名。
1901年~1902年,列宁撰写了日后在俄国革命中极具影响力的《怎么办》一书;该书明确表示反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批评党内的“经济派”路线,认为落后群体应接受先进群体的领导,要求把党建设成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核心、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机构(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中列宁的观点遭到马尔托夫、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对,其思想被批评为“雅各宾主义”。由于原则性问题的矛盾,党内逐渐分裂为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少数派)。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列宁领导召开了只有布尔什维克派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此次革命的高潮11月上旬,列宁归国回到彼得堡,直接领导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并参加党的机关报《新生活报》的编辑出版工作。1906年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主席团。革命失败后,列宁于1907年12月离开俄国[5],流亡在西欧的巴黎等地,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坚持从事政治写作[6]。为回应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他在1908年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概括了恩格斯逝世后的发展成果,对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坚持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捍卫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日后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他忙于参加欧洲各地的社会主义集会活动,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会议,把取消派开除出党。列宁曾在巴黎与社会主义革命者依涅莎.阿尔曼德相识,两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批评那些支持本国战争的社会民主党,声称第二国际已经死亡,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战争期间,他居住在奥地利伯尔尼镇时,曾被当局短暂扣押。随后他于1914年搬到中立国瑞士的伯尔尼,后来又搬到了苏黎世[7]。并且在1915年8月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参加了反战的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列宁作为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领导人,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而会议中的多数派否决了他的主张,认为应把会议纲领限制在和平主义的范围之内。在第二次于瑞士的召开的反战会议中,他率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重申主张,但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妥协的宣言[8]。
1916年春季,列宁在苏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9]。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宪政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同时圣彼得堡也成立一个苏维埃。此时尚在中立国瑞士的列宁深知自己需要马上返回俄国,但由于邻国陷入了一战无法直接通行。尽管如此,瑞士共产党人弗里茨·普拉廷积极与德国当局协商,德国也希望能利用列宁缓解同俄国在东线的战事,于是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列宁穿越德境后乘船到达瑞典,在瑞典共产党人奥托·格日姆伦、图雷·尼曼等人的帮助下,他顺利经过斯堪的纳维亚,于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车到达圣彼得堡的芬兰站[10]。
列宁归国后迅速成为布尔什维克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11],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抗议其故意拖延立宪会议选举,并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起初由于他政治上的左倾使党陷入了孤立,然而后来他的不妥协立场却使所有不信任临时政府的人把布尔什维克视为自己的阵营,拥有了这样一群“奢侈的反对者”布党不再承担政府政策的责任[12]。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领袖克伦斯基等人则指控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13]虽然学界在这点上存在争议[14][15],但确有资料明指有大量证明德国对列宁的使命提供财政支持的证据[16]。
1917年7月,圣彼得堡发生了“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15]。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处境),其时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17],指出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意义,规定了工人阶级在创造国家机器方面的任务,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10月25日晚(公历11月7日)发动了十月革命,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工人、兵士和水兵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表示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左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1月8日,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夺权后,表示立即召开立宪会议[18],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同时限制新闻自由[19],打压宪政民主党。然而选举的结果却是社会革命党以明显的优势击败布尔什维克胜出。结果列宁又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记步枪[20]”,于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的立宪会议,并逮捕了反对布尔什维克党派的议员,重新建立由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并用军队镇压了反对解散立宪会议的示威者,随后称“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的口号,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宪政民主党等党派的激烈反对。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俄国和德国仍然处于交战状态。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退出一战,布哈林认为应继续进攻解放德国,托洛茨基则支持不战不和。起初列宁支持率占少数故停战决议没有被通过,而随着德国军队的推进,部分领导人改变了立场,最终于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使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芬兰、格鲁吉亚等国纷纷独立,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激起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左派社会革命党也因此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分裂,于同年3月退出了联合政府。
为维护布尔什维克政权,打击反对阵营势力,1917年12月20日,列宁决议组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机关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契卡主席[21]。1918年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会俄国劳动人民书》,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里,亲手加入“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负监视,反抗者枪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22] 等内容,赋予契卡机关拥有不经审判便可执行枪决的权力。1918年9月,列宁公开声称要制造一场针对资产阶级反革命的“红色恐怖”[23],给社会制造了极大的恐慌。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从1917到1922年间,契卡的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24][25][26]。 受害者不仅仅是反对派的成员,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被杀害。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民主党人纷纷谴责列宁,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德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考茨基称其统治为“恐怖统治”[27][28],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也称列宁“成为新的罗伯斯庇尔”。
1918年1月14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讲后,和瑞士共产党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輛汽车,在過桥时,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猛烈射击。普拉廷急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29]。事后契卡人员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据后来移居国外的行刺者透露,组织这一行动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为这次行动赞助了50万卢布。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射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30]。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恢复意识后他拒绝前往医院治疗,此时他认为可能会有下一次暗杀等待着他,遂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不敢将其取出。子弹没有刺穿左肺,但由于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31]。而列宁依旧继续工作,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但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这次暗杀同时也引发了部分民众对列宁的个人崇拜[32]。
目前多数俄國历史学者认为盲人女杀手范妮·卡普兰是开枪射击列宁的凶手,她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卡普兰于9月3日被枪决,尸体被焚毁。1938年2月,苏联当局曾一度宣称布哈林是幕后主谋,后来又在1988年2月为布哈林平反。由于暗杀过程的资料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部分学者认为真凶并非卡普兰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宁的副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重大嫌疑。
在此案和契卡首脑Moisei Uritsky遇刺身亡后,斯大林提出了要进行“公开和系统的全民恐怖……对付那些要负责的人”。[33]之后在莫斯科一地,列宁签字处决了25名沙俄部长官员、765名白卫军。[34]据托洛茨基的回忆,列宁下令处决了沙皇一家,现在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35]根据近年的苏联史学家Dmitri Volkogonov:[36]
早在十月时加米涅夫等人就警告过全党按照列宁构想的权力集中方式,将来恐怖主义统治是不可避免的。[37]1918年晚期当他和布哈林试图裁减冗余的契卡人员时就被列宁阻止了,1921年列宁又通过政治局,给予了契卡先斩后奏的处决权力。[38][39]
得到外国援助的俄国白军在反共战争中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因为布尔什维克政权在“针对革命敌人的大众恐怖”的手段帮助下,已经推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架构而建立起严密的社会组织,在后沙皇时代的俄国,阶级战争有着工农阶级针对君主制推翻后,爆发出的对在特权阶级仇恨的天然支持。[40]在内战期间反布尔什维克人士面临着酷刑和集体处决的危险,到1919年五月有约16,000“人民公敌”被关在劳改营里。到1921年9月这个数字达到七万。[41][42][43][44][45][46]
红军和白军为了各自的理想而针对支持对方的民众犯下了许多暴行,但是今天史学家还在就是否能将红色恐怖和恐怖主义划等号争论不休。因为红色恐怖是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方针(如去哥萨克主义),它是针对特定社会阶级的,而白军的白色恐怖则既是政治性的(反反君主制,反社会主义)同时也有反犹(种族主义)色彩。[47][48]以下是一些红军暴行的记录:
在哈尔科夫从1919年2月到6月有2,000到3,000次处决,当12月份镇子又被夺下时有一千到两千次。在顿河畔罗斯托夫1920年一月有一千次。在敖德萨从1919年5月到8月有2,200次,到了1920年2月起的一年中有1,500–3,000次。在基辅从1919年2月到8月至少3,000次。在叶卡捷琳诺达从1920年8月到次年2月至少三千次。在阿尔马维尔,库班的一个小镇上从1920年8-10月有2,000到3,000次。这个清单还可以不停地往下排。[49]
Christopher Read教授指出尽管恐怖行为已登峰造极,“从1920年起恐怖行为已大大减少并从列宁的主流做法中消失”。[50]但在Shuia镇发生了一次教士暴动后,在1922年5月写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列宁就拆毁教堂一事写道:“我们必须要做出让他们几十年不能忘记的残暴事来……反动的教士和资产阶级处决得越多越好。”[51]历史学家Orlando Figes认为约有八千名神职人员在这一时期被处死。[52]同时对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和坦波夫叛乱的镇压又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处决。[53]红色恐怖造成的死亡人数估计在五万[54]到超过一百万之间。[55][56]
1918年1月15曰,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红军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为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完成宪法,将政权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19年3月,列宁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1919年7月25日,首次表示要归还中国被占领土,“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以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1920年,再次声明类似主张。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国内形势剧烈动荡,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控制了乌拉尔山附近的西伯利亚铁路。同年6月8日,社会革命党、宪政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在萨马拉成立了立宪会议委员会(后改称全俄临时政府),并控制了萨拉托夫,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一带。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亚政府,又于不久后发动政变推翻全俄临时政府,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同时联合南部的邓尼金,波罗的海的尤登尼奇,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支持下,发起白卫军运动,对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内战开始。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中央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组建并领导红军,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时代的军官[57] ,对抗白卫军运动。1919年,西线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击败尤登尼奇及英国舰队,东线红军在伏龙芝等人的指挥下击溃高尔察克的东路白军。1920年,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领红军击败邓尼金、弗兰格尔的南路白军。至此苏俄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此外,由于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意志帝国的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對俄國革命進行了直接派兵的武裝干涉(其中包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华民国)[58]。这些武装干涉中最迟的(日本)也在1922年被粉碎,各国军队最终都撤离了苏俄。
白卫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白卫军运动的参与者和组成者是原俄罗斯帝国境内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张的各派势力——包括支持恢复沙皇制的保皇党、支持建立全民普选民主的共和派、被布尔什维克党定性为假社会主义而遭镇压的社会主义者(如左翼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东正教会的虔诚信徒等代表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力量。原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趁此俄国内战的良机,也相继建立了数个独立主权国家,如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库班哥萨克建立的库班人民共和国等,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虽然最终都被苏俄吞并)。[59]这造成白軍内部矛盾激烈,组成白军的各派势力争权夺利、内斗不断,组织松散,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服众的政治核心。而红军内部政治主张较一致,纪律严明,目标较明确,有一个统一的党作为政治核心,内部矛盾较少。
在1918至1919年期间,欧洲连续发生了德国革命、匈牙利革命、芬兰国内战争等社会主义政党起义,世界局势的顺利发展的引起列宁发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乐观情绪。他预测俄国革命的下一环将是的德国革命[60],为援助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他希望能渗透进波兰并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然后延伸到德国去支援那里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推动世界革命解放整个欧洲。[61]苏俄在乌克兰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推翻独立不久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建立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刚重建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领导人毕苏斯基则希望借机建立的由中东欧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62],瓦解苏俄以阻挡其向西扩张,遂于1920年与乌克兰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结为同盟并派兵进入乌克兰,占领基辅。双方发生摩擦引发波苏战争。由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的红军在与波兰军进行了几轮拉锯战之后,苏军在华沙战役中被对方击退,双方于1921年3月18日签订《里加条约》结束战争。苏俄红军在波兰作战时,德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对苏俄的军事行动多有响应。最终伴随着苏俄红军兵败于波兰首都华沙城下,世界革命与解放全欧洲的计划彻底破产。[63]
列宁曾坚决拥护民族自决原则,严厉的批评沙俄的民族政策为“帝国主义”[64]。然而在1920年,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65][66],苏俄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并于1920年4月派红军进入巴库并解散当地议会,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红军进入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成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1年2月红军侵入格鲁吉亚,推翻由孟什维克执政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建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这三个国家被合并为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高加索联邦。
列宁在1918年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67]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68]。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69]。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以至美国政府拨二千万美元买粮救济灾民[70][71],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72]。同期的农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徵粮的坦波夫叛乱。列宁则认为这是“富农暴动”[73],下令由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红军使用毒气镇压抗粮农民[74]。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苏俄当局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75]。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水兵暴动。
1920年至1921年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76]于是自1921年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遂逐渐走向恢复,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77]。然而新经济政策却也被苏共左派视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妥协及对社会主义的背叛,该政策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
列宁反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78]。他亲自撰写文章,阐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他希望建立免费的全民医疗体系,并十分重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79]。列宁支持妇女权利,废除了沙俄时代对同性恋、无责任离婚的禁令[80],同时也允许堕胎,但反对代表性解放的杯水主义,要求沙俄时代的性工作者转职。列宁的宗教政策对东正教给予很大打击,神职人员被契卡警察镇压,教会财产被没收,传教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81]。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1922年12月30日,列宁领导苏俄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0年4-5月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指出除了“右倾”思潮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敌人外,着重批判了西欧各国年轻的共产党内存在策略上的“左倾”思潮,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策略问题的一系列原理,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路径。
由于多年革命与战争,列宁的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害。1918年,列宁遇刺,子弹留在他的颈部,靠脊柱很近约1cm,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安全取走子弹。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一位德国医生为列宁施行手术取出了子弹[83]。1922年5月,51歲的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被迫停止政治活动,把權力移交斯大林。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说话。
列宁在第一次中风以后,完成了一份遗嘱并交给了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评论了六位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其中对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由于同期列宁和斯大林在关于外贸垄断和格鲁吉亚事件问题上发生争执,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
1923年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
列宁去世后,苏联当时的健康人民委员尼古拉·谢马什科院士在列宁死因报告中说:“死因被认为是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86]2008年一位接触过秘密档案的俄罗斯学者也说列宁确实死于动脉硬化。[87] 但一些人士对此说法持有异议。Eliezer Witztum博士表示“持怀疑态度是有益的,但关键是这里还有大量医学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他也表示“我仔细阅读了列宁在最后三年病情逐渐恶化的所有相关材料,其中描述的病症与官方公布的动脉硬化根本不符合”。以色列学者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得出了列宁可能死于梅毒的论断,并在《欧洲神经学》期刊上发表文章。[88]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列宁的死因与家族病史、身心压力或者中毒有关系。俄罗斯历史学家列夫·卢里还声称斯大林有毒杀列宁的嫌疑。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尤里·洛普欣认为列宁的死因是负担过重、工作太多。[89]
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用现代防腐技术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1920年代初,俄国宇宙主义运动相当流行,列昂尼德·鲍里索维奇·克拉辛(Леонид Борисович Красин)和博格丹诺夫提议将列宁的尸体冷冻,以便将来让他甦醒。[90]冷冻设备需到国外购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现。[91]于是计划改为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並永久展览在莫斯科列宁墓。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92]
列宁去世三天后,圣彼得堡被更名为列宁格勒,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才改回原名。而圣彼得堡所在的列宁格勒州保持原名。俄罗斯国家电视台200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国内最伟大历史人物的网上民意调查评选活动,经过统计,列宁位列第六,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斯托雷平、斯大林、普希金、彼得大帝。[93]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主要是革命性的。他的革命理论——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信仰,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且需要一个先锋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发展成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即使身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也受到过早期俄国社会主义流派如民粹主义的影响。[94]相反,他嘲笑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者。[95]他相信他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统的。[96]Robert Service指出列宁把“道德问题”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反对道德绝对主义的观点;相反他判断一个行动是否正当取决于对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97]
列宁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世界革命坚定的支持者,由此认为国界是过时的观念,而且民族主义分裂了阶级斗争。[98]他相信在革命的社会主义下会产生“国家的必然融合”并最终建立“世界合众国”。[99]他反对联邦主义,视之为资产阶级性质的,相反强调集中化的单一制国家的必要性。[100]
列宁是反帝国主义者,而且相信所有民族应该有“自决权”。[100]由此支持民族解放战争,接受会对少数族群脱离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必要性的冲突,称后者不是“神圣的或者投保错误或者软弱”。[101]
他也坚决批评沙俄的反犹主义,评论“不是劳动人民敌人的犹太人。工人的敌人是所有国家的资本家。犹太人当中有劳动人民,而且他们构成了大多数。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像我们一样,被资本家压迫;他们是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同志。”[102]
他相信第三世界的革命将会通过农民和无产阶级组成联盟发生。[103]1923年列宁说:
列宁相信在维持资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代议民主制被简单地用来造成民主的假象;他描述美国的代议民主制体系是“壮观而且毫无意义的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决斗”,二者都由剥削美国无产阶级的“狡诈的千万富翁”主导。[105]
其余著作收录于39卷的《列宁全集》
Service, Robert. Lenin: A Biography. 伦敦: Macmillan. 2000. ISBN 9780333726259.
![]()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列宁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列宁 |
前任: 首任 |
布尔什维克领导人 1903-1924 |
继任: 斯大林 |
前任: 首任 |
苏維埃人民委员会主席 1922-1924 |
继任: 阿列克謝·李可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