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1624-1637 年,埃姆登(城市),费迪南二世。大型银币 2/3 泰勒(荷兰盾)。
铸币年份:1624-1637
铸币厂:埃姆登(城市)
面值:2/3 泰勒(荷兰盾)
参考文献:达文波特 508,KM-10.2。
重量:19.76克
直径:41毫米
材质:银
正面:埃姆登的皇冠纹章被树叶覆盖。币值数字(28)在下面的分割图例中。
图例: FLOR 。阿根(28)西维塔特。教统局
反面:双头鹰上方有王冠,胸前有一个十字顶球,上面刻有价值数字(28)。
图例:FERDINAN . II . ROM . IMP . SEM . AVG
埃姆登是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埃姆斯河畔的一个城镇和海港。它是东弗里斯兰地区的主要城镇,2011 年总人口为 51,528。埃姆登的确切建立日期不详,但至少自 8 世纪以来就已存在。埃姆登的旧名称是 Amuthon、Embda、Emda 和 Embden。1495 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授予了该镇特权和该镇的徽章 Engelke up de Muer(城墙上的小天使)。16 世纪,在伯爵夫人安娜·冯·奥尔登堡的统治下,埃姆登曾短暂成为新教改革的重要中心,她决心在路德教和天主教之间找到一条宗教“第三条道路”。1542 年,她邀请波兰贵族约翰·拉斯基(或 Joahannes a Lasco)成为埃姆登新教教堂的牧师; :xi 七年来,他继续在东弗里斯兰地区传播新宗教。然而,1549 年,在查理五世皇帝的压力下,伯爵夫人被迫要求拉斯基离开英国,实验就此结束。尽管如此,这一遗产对荷兰的宗教改革至关重要。埃姆登在 17 世纪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城镇,因为有大量荷兰移民,例如 Diederik Jansz. Graeff。它当时是改革后的新教中心,并出版了第一本荷兰语圣经译本。1595 年的埃姆登革命使埃姆登成为一个独特的城邦。政治理论家约翰内斯·阿尔图修斯从 1604 年到 1638 年担任总督。:xii 1744 年,埃姆登被普鲁士吞并。 1752 年,腓特烈大帝特许埃姆登公司与广州进行贸易,但在七年战争期间,埃姆登于 1757 年被法国军队占领,公司也随之破产。1758 年,英德军队重新夺回该镇,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英国人将其用作主要的补给基地,以支持正在进行的威斯特伐利亚战争。在拿破仑法国时代,埃姆登和东弗里斯兰周围的土地是短暂的荷兰王国的一部分。工业化始于 1870 年左右,当时有一家造纸厂和一个稍大一些的造船厂。19 世纪末,一条大运河——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建成,将埃姆登与鲁尔区连接起来。这使得埃姆登成为“鲁尔区的海港”,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来自南部的煤炭被运往北海港口,进口的铁矿石通过运河运往莱茵河和鲁尔区。 1986 年,最后一艘铁矿石货轮停泊在埃姆登港。1903 年,一座大型造船厂(Nordseewerke,“北海工厂”)成立,至今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轰炸几乎摧毁了市中心,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被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于 1940 年 3 月 31 日首次轰炸埃姆登。最严重的轰炸发生在 1944 年 9 月 6 日,当时市中心大约 80% 的房屋被摧毁。在城镇的集体记忆中,这个日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船厂地区基本未受影响——英国人瞄准了平民区,显然是为了报复德国空军轰炸考文垂。[需要引证] 重建后的城镇于 1962 年 9 月 6 日开放,恰好是轰炸 18 年后。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578 年 7 月 9 日 - 1637 年 2 月 15 日)属于哈布斯堡王朝,1619 年至 1637 年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90 年至 1637 年,他还是施蒂利亚大公(奥地利内陆地区),1617 年至 1619 年和 1620 年至 1637 年担任波希米亚国王,1618 年至 1625 年担任匈牙利国王。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并镇压新教,这加速了三十年战争的早期事件。他在位期间一直忙于宗教和军事事务。
费迪南出生于格拉茨,父亲是奥地利国王查理二世 (1540-1590),母亲是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 (1551-1608)。他在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接受了严格的耶稣会教育。1595 年完成学业后,他继承了世袭的土地(他的堂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三世曾于 1593-95 年担任他的摄政王),并前往洛雷托和罗马朝圣。此后不久,他开始在其领土内镇压非天主教信仰。
1617 年,斐迪南被波希米亚议会选为波希米亚国王。他还获得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以继承没有子嗣的马加什皇帝的王位,并授予他们未来统治阿尔萨斯和意大利帝国封地的权力。斐迪南坚定的天主教信仰侵犯了非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除其他外,国王不尊重前任皇帝鲁道夫二世为结束兄弟战争而签署的《威严信函》(或“威严信函”)中授予的宗教自由,该信函授予贵族和城市居民宗教信仰自由。此外,斐迪南还是一个专制主义者,侵犯了贵族认为的世俗权利。由于王国内新教徒人数相对较多,包括许多贵族阶层,新国王很快就不受欢迎,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参与了随后的波希米亚起义。 1618 年 5 月 22 日,波希米亚新教徒将布拉格的两名皇家(天主教)官员从城堡窗户扔了出去(布拉格扔窗事件)。虽然官员们没有受伤,但这种行为不符合礼仪,而且明显冒犯了皇家尊严,导致态度变得强硬,并引发全面叛乱。
贵族们反抗费迪南,并任命新教选帝侯、被称为“冬王”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取而代之。
1619 年 3 月,马加什皇帝在维也纳去世。按照先前的约定,费迪南继承了他的王位。在包括波兰、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统治者在内的天主教联盟的支持下,费迪南试图夺回他在波希米亚的领地并镇压新教徒的叛乱。1620 年 11 月 8 日,天主教军队在白山战役中与支持夺取波希米亚王权的新教徒弗雷德里克的人交战。仅战斗两个小时后,天主教徒就取得了胜利。现已被废黜的弗雷德里克逃往荷兰,天主教联盟领导人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采取行动没收他在普法尔茨的土地。复辟的费迪南开始加强波希米亚的天主教会,削弱议会的权威,并强迫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新教徒皈依。
1625 年,尽管得到了西班牙和教皇的补贴,斐迪南还是资金紧张,正在寻找组建自己军队的方法。他的解决办法是让波希米亚士兵和“军事企业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组建和指挥一支帝国军队。华伦斯坦接受了这个职位,但条件是军队资金的管理(和占有)完全由他负责,作战过程中的战利品和赎金也归他所有。华伦斯坦迅速组建了至少 30,000 名士兵(他后来指挥了至少 100,000 名士兵),并与蒂利伯爵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军队并肩作战,击败了西里西亚、安哈尔特和丹麦的新教军队。
在他的军队对新教徒取得重大胜利后,斐迪南颁布了他的《归还敕令》(1629 年),旨在归还自 1552 年帕绍和约以来世俗化的所有教会财产,从而达到了他的宗教政策的最高点。这一公然的亲天主教政策被广泛认为是导致瑞典新教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卷入反对斐迪南的战争的原因。
尽管华伦斯坦取得了成功,但斐迪南的许多顾问认为这位将军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威胁,理由是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庄园和头衔,以及他为军队筹集资金的敲诈勒索手段。斐迪南的回应是于 1630 年解职华伦斯坦。由于失去了指挥官,他再次被迫依靠蒂利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军队,蒂利无法阻止瑞典的进攻,并于 1632 年被杀。结果,斐迪南召回了退休的华伦斯坦。
1632 年春,华伦斯坦在数周内组建了一支新军,并将新教军队赶出了波西米亚。11 月,伟大的吕岑之战爆发,天主教徒在这场战役中被击败,但古斯塔夫·阿道夫被杀。华伦斯坦撤退到波西米亚的冬季营地。虽然他在战略上失败了,并被迫撤出萨克森,但新教徒的伤亡要大得多。
1633 年的战争结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是华伦斯坦当时正在与敌人谈判,他认为军队会效忠于他,而不是斐迪南,如果他倒戈,军队也会追随他。1634 年初,他被公开指控叛国,并在埃格尔被暗杀,这可能是在斐迪南的教唆下发生的。
尽管华伦斯坦阵亡,但帝国军队还是占领了雷根斯堡,并在诺德林根战役中取得了胜利。瑞典的实力大大削弱,但法国出于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恐惧,站在新教徒一边参战。尽管法国信奉天主教,但法国既惧怕德国人,也惧怕西班牙人,因此红衣主教黎塞留说服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与荷兰人和瑞典人结盟。
法国人对 1635 年签订的《布拉格和约》的条款非常不满,这是斐迪南的最后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虽然签署了条约,但和平并未到来。1637 年斐迪南去世后,他的儿子斐迪南三世继承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帝国。
1624 年,埃姆登(城市),费迪南二世。 28 Stuber 银币(2/3 Thaler = Gulden)。
铸币年份:1624-1637 铸币厂:埃姆登(城市) 参考:达文波特 507,KM-10。面额:28 Stuber(2/3 泰勒 = 1 荷兰盾)状况:轻微的铸造缺陷和正面的一些旧划痕,除此之外,这枚硬币还算漂亮,显然是铸造在一块宽大且几乎完全圆形的坯饼上!重量:20.32 克 直径:40 毫米 材质:银
正面:埃姆登的皇冠纹章(第二和第四个方格中是哈皮耶)位于树叶之中。上方有两个玫瑰花结。下方是 Stuber 值(28)。图例:FLOR . ARGEN (28) CIVITAT . EMB 反面:双头鹰上方是皇冠,胸前有一个十字形圆球,上面有 Stuber 值(28)。图例:FERDINAN . II . ROM . IMP . SEM . AVGV
埃姆登是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埃姆斯河畔的一个城镇和海港。它是东弗里斯兰地区的主要城镇,2011 年总人口为 51,528。埃姆登的确切建立日期不详,但至少自 8 世纪以来就已存在。埃姆登的旧名称是 Amuthon、Embda、Emda 和 Embden。1495 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授予了该镇特权和该镇的徽章 Engelke up de Muer(城墙上的小天使)。16 世纪,在伯爵夫人安娜·冯·奥尔登堡的统治下,埃姆登曾短暂成为新教改革的重要中心,她决心在路德教和天主教之间找到一条宗教“第三条道路”。1542 年,她邀请波兰贵族约翰·拉斯基(或 Joahannes a Lasco)成为埃姆登新教教堂的牧师; :xi 七年来,他继续在东弗里斯兰地区传播新宗教。然而,1549 年,在查理五世皇帝的压力下,伯爵夫人被迫要求拉斯基离开英国,实验就此结束。尽管如此,这一遗产对荷兰的宗教改革至关重要。埃姆登在 17 世纪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城镇,因为有大量荷兰移民,例如 Diederik Jansz. Graeff。它当时是改革后的新教中心,产生了第一个荷兰语圣经译本。1595 年的埃姆登革命使埃姆登成为一个独特的城邦。政治理论家约翰内斯·阿尔图修斯从 1604 年到 1638 年担任辛迪加。:xii 1744 年,埃姆登被普鲁士吞并。 1752 年,腓特烈大帝特许埃姆登公司与广州进行贸易,但在七年战争期间,埃姆登于 1757 年被法国军队占领,公司也随之破产。1758 年,英德军队重新夺回该镇,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英国人将其用作主要的补给基地,以支持正在进行的威斯特伐利亚战争。在拿破仑法国时代,埃姆登和东弗里斯兰周围的土地是短暂的荷兰王国的一部分。工业化始于 1870 年左右,当时有一家造纸厂和一个稍大一些的造船厂。19 世纪末,一条大运河——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建成,将埃姆登与鲁尔区连接起来。这使得埃姆登成为“鲁尔区的海港”,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来自南部的煤炭被运往北海港口,进口的铁矿石则通过运河运往莱茵河和鲁尔区。 1986 年,最后一艘铁矿石货轮停泊在埃姆登港。1903 年,一座大型造船厂(Nordseewerke,“北海工厂”)成立,至今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轰炸几乎摧毁了市中心,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被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于 1940 年 3 月 31 日首次轰炸埃姆登。最严重的轰炸发生在 1944 年 9 月 6 日,当时市中心大约 80% 的房屋被摧毁。在城镇的集体记忆中,这个日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船厂地区基本未受影响——英国人瞄准了平民区,显然是为了报复德国空军轰炸考文垂。[需要引证] 重建后的城镇于 1962 年 9 月 6 日开放,恰好是轰炸 18 年后。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578 年 7 月 9 日 - 1637 年 2 月 15 日)属于哈布斯堡王朝,1619 年至 1637 年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90 年至 1637 年,他还是施蒂利亚大公(奥地利内陆地区),1617 年至 1619 年和 1620 年至 1637 年担任波希米亚国王,1618 年至 1625 年担任匈牙利国王。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并镇压新教,这加速了三十年战争的早期事件。他在位期间一直忙于宗教和军事事务。
费迪南出生于格拉茨,父亲是奥地利国王查理二世 (1540-1590),母亲是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 (1551-1608)。他在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接受了严格的耶稣会教育。1595 年完成学业后,他继承了世袭的土地(他的堂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三世曾于 1593-95 年担任他的摄政王),并前往洛雷托和罗马朝圣。此后不久,他开始在其领土内镇压非天主教信仰。
1617 年,斐迪南被波希米亚议会选为波希米亚国王。他还获得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以继承没有子嗣的马加什皇帝的王位,并授予他们未来统治阿尔萨斯和意大利帝国封地的权力。斐迪南坚定的天主教信仰侵犯了非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除其他外,国王不尊重前任皇帝鲁道夫二世为结束兄弟战争而签署的《威严信函》(或“威严信函”)中授予的宗教自由,该信函授予贵族和城市居民宗教信仰自由。此外,斐迪南还是一个专制主义者,侵犯了贵族认为的世俗权利。由于王国内新教徒人数相对较多,包括许多贵族阶层,新国王很快就不受欢迎,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参与了随后的波希米亚起义。 1618 年 5 月 22 日,波希米亚新教徒将布拉格的两名皇家(天主教)官员从城堡窗户扔了出去(布拉格扔窗事件)。虽然官员们没有受伤,但这种行为不符合礼仪,而且明显冒犯了皇家尊严,导致态度变得强硬,并引发全面叛乱。
贵族们反抗费迪南,并任命新教选帝侯、被称为“冬王”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取而代之。
1619 年 3 月,马加什皇帝在维也纳去世。按照先前的约定,费迪南继承了他的王位。在包括波兰、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统治者在内的天主教联盟的支持下,费迪南试图夺回他在波希米亚的领地并镇压新教徒的叛乱。1620 年 11 月 8 日,天主教军队在白山战役中与支持夺取波希米亚王权的新教徒弗雷德里克的人交战。仅战斗两个小时后,天主教徒就取得了胜利。现已被废黜的弗雷德里克逃往荷兰,天主教联盟领导人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采取行动没收他在普法尔茨的土地。复辟的费迪南开始加强波希米亚的天主教会,削弱议会的权威,并强迫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新教徒皈依。
1625 年,尽管得到了西班牙和教皇的补贴,斐迪南还是资金紧张,正在寻找组建自己军队的方法。他的解决办法是让波希米亚士兵和“军事企业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组建和指挥一支帝国军队。华伦斯坦接受了这个职位,但条件是军队资金的管理(和占有)完全由他负责,作战过程中的战利品和赎金也归他所有。华伦斯坦迅速组建了至少 30,000 名士兵(他后来指挥了至少 100,000 名士兵),并与蒂利伯爵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军队并肩作战,击败了西里西亚、安哈尔特和丹麦的新教军队。
在他的军队对新教徒取得重大胜利后,斐迪南颁布了他的《归还敕令》(1629 年),旨在归还自 1552 年帕绍和约以来世俗化的所有教会财产,从而达到了他的宗教政策的最高点。这一公然的亲天主教政策被广泛认为是导致瑞典新教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卷入反对斐迪南的战争的原因。
尽管华伦斯坦取得了成功,但斐迪南的许多顾问认为这位将军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威胁,理由是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庄园和头衔,以及他为军队筹集资金的敲诈勒索手段。斐迪南的回应是于 1630 年解职华伦斯坦。由于失去了指挥官,他再次被迫依靠蒂利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军队,蒂利无法阻止瑞典的进攻,并于 1632 年被杀。结果,斐迪南召回了退休的华伦斯坦。
1632 年春,华伦斯坦在数周内组建了一支新军,并将新教军队赶出了波西米亚。11 月,伟大的吕岑之战爆发,天主教徒在这场战役中被击败,但古斯塔夫·阿道夫被杀。华伦斯坦撤退到波西米亚的冬季营地。虽然他在战略上失败了,并被迫撤出萨克森,但新教徒的伤亡要大得多。
1633 年的战争结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是华伦斯坦当时正在与敌人谈判,他认为军队会效忠于他,而不是斐迪南,如果他倒戈,军队也会追随他。1634 年初,他被公开指控叛国,并在埃格尔被暗杀,这可能是在斐迪南的教唆下发生的。
尽管华伦斯坦阵亡,但帝国军队还是占领了雷根斯堡,并在诺德林根战役中取得了胜利。瑞典的实力大大削弱,但法国出于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恐惧,站在新教徒一边参战。尽管法国信奉天主教,但法国既惧怕德国人,也惧怕西班牙人,因此红衣主教黎塞留说服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与荷兰人和瑞典人结盟。
法国人对 1635 年签订的《布拉格和约》的条款非常不满,这是斐迪南的最后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虽然签署了条约,但和平并未到来。1637 年斐迪南去世后,他的儿子斐迪南三世继承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