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1983年,俄罗斯(苏联)。精制铜镍卢布“卡尔·马克思”硬币
铸造年份:1983年
参考:KM-191.1。面额:1 卢布 - 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材质:铜镍
直径:31毫米
重量:12.8克
苏联,正式名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USSR),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从 1922 年到 1991 年横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该国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国;名义上它是一个由 15 个民族共和国组成的联邦联盟,其中最大、人口最多的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实际上,直到最后几年,其政府和经济都高度集中。作为由苏联共产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它是一个旗舰共产主义国家。
该国的根源在于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当年早些时候在二月革命和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后成立的俄罗斯临时政府,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终结。新政府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受宪法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持续的内部紧张局势升级为残酷的俄罗斯内战。随着战争朝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的方向发展,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开始将战争中征服的土地并入名义上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于 1922 年 12 月统一为苏联。列宁于 1924 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上台。斯大林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和强制集体化的时期,带来了显着的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 1930-1933 年的饥荒,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古拉格的强迫劳动营系统也在此期间扩大。斯大林发动大清洗,清除了其实际反对者和假想反对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平民和军人的伤亡人数估计约为 2000 万人,占盟军伤亡人数的大多数。二战结束后,红军占领的领土形成了多个苏联卫星国。战后直至 1960 年代,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重要的“第一”。
冷战开始时,苏联的东方集团与美国的西方集团对峙,后者于 1949 年在北约的领导下基本统一,前者于 1955 年在华沙条约的领导下基本统一。两个组织之间没有直接的军事对抗;相反,冲突是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通过代理人战争进行的。北约和华沙条约都导致军事力量的扩张和它们与各自集团的整合。华沙条约组织最大的军事交战是 1968 年 8 月华沙条约组织入侵其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除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外,所有条约国家都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阿尔巴尼亚在不到一个月后退出了该条约。斯大林于 1953 年去世后,在尼基塔·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出现了一段被称为去斯大林化的时期。苏联凭借第一颗人造卫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以及第一个登陆其他星球(金星)的探测器在太空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与美国的关系曾短暂缓和,但 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紧张局势再次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最后一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公开化和改革政策对国家进行改革。1989 年,在冷战的最后阶段,华沙条约组织的各个国家推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权,与此同时,整个苏联爆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运动。1991 年,戈尔巴乔夫发起了一场全国公投——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抵制了公投——结果大多数参与的公民投票支持保留该国作为新联邦。 1991 年 8 月,共产党强硬派成员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政变失败,鲍里斯·叶利钦在平息动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产党随后被取缔。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继承国,而其他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完全独立的后苏联国家。
苏联曾创造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科技成就和创新,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武装部队是世界最大的常备军,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核武器库,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苏联解体前,凭借东欧霸权、军事、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一直保持着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