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货币单位的历史复杂且跨越几个世纪,反映了该地区与邻近文化的经济互动、政治变迁和文化影响。以下是货币单位及其历史背景的概述:
前帝国时期的西藏:在七世纪吐蕃帝国崛起之前,西藏的经济以物物交换为基础,没有标准化的货币。贸易是使用各种形式的商品货币进行的,例如盐、牲畜和纺织品。货物的价值是通过谈判和当地海关确定的。
吐蕃帝国:吐蕃帝国时期(7世纪至9世纪),该地区开始采用受中国和印度等邻近文明影响的金属货币。被称为“唐卡”的硬币问世,这种硬币通常由银制成,上面刻有藏文,有时还有汉字。
萨迦王朝: 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时期,西藏发行了被称为“sho”或“sho-brgyad”(铁币)的钱币。这些硬币由铁制成,并作为该地区的标准化货币。
元朝的影响: 13世纪和14世纪,西藏受到中国蒙古元朝的影响。元朝在西藏引入了被称为“cha”或“tam”的纸币以及金属硬币。
甘丹颇章政府: 17世纪及以后甘丹颇章政府统治时期,西藏继续使用银币、铜币等金属货币与纸币的组合。这些货币由地方当局和寺庙发行。
中国的影响: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西藏受到中国清朝的影响越来越大。 “元宝”等中国银币与藏币一起流通,反映了西藏融入更广泛的中国经济体系。
近代时期: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到来,西藏的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藏政府发行了自己的纸币,称为“桑”或“桑”,与印度卢比挂钩。
中国占领: 1950年中国入侵西藏并随后将西藏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西藏的货币体系逐渐被人民币取代,成为官方货币。
总体而言,西藏货币单位的历史反映了西藏本土传统、邻近文明的影响以及整个地区历史上政治变迁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