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 年,芬兰(俄罗斯大公国),亚历山大三世。1 马克银币。铸币年份:1890 编号:KM-3.2。铸币厂:赫尔辛基 (L) 面额:1 马克 材质:银 (.868) 直径:24 毫米 重量:5.11 克 正面:花环内印有面额 (1 马克) 和日期 (1890)。反面:皇冠上方是双头帝国鹰,带有芬兰公国的皇冠盾牌。注释:铸币厂官员的姓名首字母(L)在右外野。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 年 3 月 10 日 - 1894 年 11 月 1 日/2 日),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从 1881 年 3 月 13 日到 1894 年去世期间担任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反对他认为不适当的外国影响,尤其是德国影响,因此在官方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拒绝采用真正的民族原则,以实现他的理想——一个同质的俄罗斯——语言、行政和宗教都同质。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抱负,他很难永远与父亲保持亲切的一致,尽管他的父亲在他看来是个好爱国者,但他对德国有强烈的同情,经常在私人关系中使用德语,偶尔嘲笑斯拉夫派的夸张和怪癖,并以普鲁士联盟为基础制定外交政策。这种对抗首次公开出现是在普法战争期间,当时沙皇支持柏林内阁,而沙皇也毫不掩饰他对法国的同情。这种对抗在 1875-1879 年间断断续续地再次出现,当时东方问题在俄罗斯社会各阶层引起了极大的骚动。起初,沙皇比政府更亲斯拉夫,但他冷静的性格使他免受其他人的许多夸张之词的影响,他可能吸收的任何普遍的民间幻想很快就被他在保加利亚的亲身观察所驱散,在那里他指挥着入侵军队的左翼。他从未就政治问题征求意见,而是将自己限制在军事职责上,并以认真和低调的方式履行职责。经过多次失误和失望之后,军队抵达君士坦丁堡,并签署了《圣斯特凡诺条约》,但这份重要文件所取得的很多成果却不得不在柏林会议上被牺牲。俾斯麦未能完成俄国沙皇对他满怀信心的期望。作为对俄国支持(使他得以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回报,人们认为他会帮助俄国按照自己的利益解决东方问题,但令圣彼得堡内阁惊讶和愤慨的是,他在会议上只扮演了“诚实中间人”的角色,不久之后,他便炫耀性地与奥地利结盟,明确目的是抵制俄国在东欧的图谋。沙皇可以指出这些结果证实了他在普法战争期间表达的观点,并从中得出了实际结论:对于俄罗斯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尽快从暂时的疲惫中恢复过来,并通过彻底的军事和海军重组计划为未来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根据这一信念,他建议应该引入某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