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 年,丹麦,弗雷德里克三世。稀缺的 2 马克(½ 克朗)银币。铸币年份:1666年 铸币厂:哥本哈根 面额:2马克(½克朗) 编号:KM-259 重量:11.16克 直径:33毫米 材质:银正面:右侧为腓特烈三世披着铠甲的半身雕像。文字:FREDERICVS.III.D:G.DAN.NORV 反面:王冠上方有铭文(“Dominus Prouidebit”=“上帝会保佑!”)。文字:VANDALORVM.GOTHORVM.QVE.REX.1666.弗雷德里克三世(丹麦语:Frederik III;1609 年 3 月 18 日 - 1670 年 2 月 9 日)自 1648 年起直至去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他于 1660 年在丹麦和挪威建立了绝对君主制,并于 1665 年通过法律确认,成为西方史学界首次建立绝对君主制。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和勃兰登堡的安妮·凯瑟琳的第二个儿子。直到 1647 年其兄长克里斯蒂安王子去世后,弗雷德里克才被视为王位继承人。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去世后,弗雷德里克将重大影响力让给了贵族,以便当选国王。作为国王,他与瑞典进行了两次战争。他在 1657-1658 年的丹麦-瑞典战争中失败,但在 1659 年哥本哈根袭击中挺身而出并赢得 1658-1660 年丹麦-瑞典战争后,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同年晚些时候,弗雷德里克利用他的声望解散了选举君主制,转而实行绝对君主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 1848 年。他与布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玛莉结婚,生下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弗雷德里克出生于斯勒维格的哈泽斯莱乌,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和勃兰登堡的安妮·凯瑟琳的儿子。在他年轻和刚成年的时候,他没有继承丹麦王位的希望,因为他的哥哥克里斯蒂安于 1608 年被选为王位继承人。弗雷德里克在索罗学院接受教育,并在荷兰和法国学习。年轻时,他对神学、自然科学和斯堪的纳维亚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位内敛而神秘的王子,很少笑,很少说话,也很少写作,与克里斯蒂安四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如果说他缺乏父亲冲动和快活的性格,弗雷德里克则拥有中庸和自控的美德。1643 年 10 月 1 日,弗雷德里克与布伦瑞克-吕讷堡公爵乔治的女儿布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玛莉结婚,乔治性格精力充沛、热情洋溢、雄心勃勃。他是一位热情的书籍收藏家,他的藏书成为了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的基础。弗雷德里克年轻时就成为他父亲在神圣罗马帝国政治计划中的工具。他被授予不来梅大主教(1635-45 年)、维尔登大主教(1623-29 年和 1634-44 年)的行政权,并被任命为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区的助理。十八岁时,他成为不来梅要塞施塔德的总司令。因此,他从小就拥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同时他的通识教育也非常细致和全面。在 1643-45 年的托尔斯滕森战争期间,弗雷德里克失去了对帝国内领地的控制权。他随后被父亲任命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的指挥官。他的指挥并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与指挥丹麦军队的伯爵元帅安德斯·比勒发生了争执。这是腓特烈与丹麦贵族的第一次冲突,此后丹麦贵族一直极度不信任他。1647 年 6 月,他的哥哥克里斯蒂安去世,这为腓特烈当选丹麦王位继承人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当克里斯蒂安四世于 1648 年 2 月 28 日去世时,这个问题仍未解决。经过丹麦各等级和皇家议会的长期审议,他最终被接受为丹麦国王腓特烈三世。7 月 6 日,腓特烈接受了臣民的效忠,并于 11 月 23 日加冕。然而,由于对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的疑虑,以及腓特烈之前在不来梅和维尔登的对抗性管理以及他与安德斯·比勒的争吵,他只是在签署了 Haandfæstning 宪章后才当选。Haandfæstning 包括限制已经减少的王室特权的条款,以增加皇家议会的影响力。在他统治的最初几年,议会是丹麦政治的主要权力中心。然而,弗雷德里克掌握的权力超过了议会所赋予的权力,并最终于 1651 年成功罢免了议会中两位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他的姐夫科尔菲茨·乌尔费尔特和汉尼拔·塞赫斯特德。乌尔费尔特流亡瑞典,在那里他成为了叛徒,而塞赫斯特德则于 1660 年重新受到青睐。尽管腓特烈有诸多优点,但他并非一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国家局限性的人。但他正确地将瑞典国王查理十世于 1654 年 6 月 6 日的即位视为丹麦的危险源。他认为,查理十世的性格和政策结合起来,将使他成为一个好斗的战士国王:唯一不确定的是他会首先将武器转向哪个方向。查理十世于 1655 年 7 月入侵波兰,这对腓特烈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尽管波兰战争对丹麦来说也充满了潜在的危险。腓特烈一有机会就决心与瑞典决裂。1657 年 2 月 23 日,议会召开会议,心甘情愿地为动员和其他军事开支提供大量补贴。4 月 23 日,他获得了议会多数派的同意,进攻瑞典的德国领地。五月初,与该大国尚未完成的谈判被中断,6 月 1 日,腓特烈签署了为战争辩护的宣言,但这场战争从未正式宣布。1658 年 1 月和 2 月,瑞典国王横跨贝尔特海峡,挫败了敌人的所有计划。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穿越冰冻的海洋入侵丹麦领土——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腓特烈立即请求和平。在英法大臣的劝说下,查理十世最终同意满足于摧毁丹麦君主制,而不是将其消灭。1658 年 2 月 18 日,《塔斯特鲁普条约》签署,2 月 26 日,《罗斯基勒条约》签署。和平协议签署后发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腓特烈表达了与这位征服者亲自结识的愿望,查理十世同意在 3 月 3 日至 3 月 5 日期间在腓特烈堡宫做他的客人,为期三天。通宵达旦的丰盛宴会和刚刚从殊死搏斗中走出来的王子们之间的亲密交谈,似乎都预示着未来的和平与友谊。但查理对征服的贪得无厌和对丹麦根深蒂固的怀疑,促使他试图在没有任何合理理由或宣战的情况下,将一个不便的邻国驱逐出去,无视统治者可接受行为的所有国际标准。1658 年 7 月 17 日,瑞典主力部队在西兰岛的科瑟尔登陆,哥本哈根首先感到恐惧。没有人预料到会发生如此突然而残酷的袭击,每个人都知道丹麦首都的防御和驻军非常不足。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在公众中声望颇高,因为他以“我将死在自己的巢穴”这句令人难忘的话驳斥了顾问们逃离哥本哈根的建议,并积极领导了城市的保卫战。8 月 8 日,首都各等级的代表敦促必须进行有力的抵抗,以市长汉斯·南森为首的哥本哈根市民抗议他们对国王的坚定忠诚和保卫哥本哈根到底的决心。丹麦人只得到了三个星期的危险即将来临的警告,而这条庞大而破旧的防线最初只有 2000 名正规保卫者。但在国王、王后和市长南森的不断监督下,政府和人民表现出了令人难忘的模范力量。到 9 月初,所有缺口都已修复,城墙上布满了大炮,7000 人武装起来。此时,这座城市已十分坚固,查理十世放弃了通过进攻攻占该城的初衷,开始进行常规围攻。当一支荷兰辅助舰队增援并重新补给驻军并于 10 月 29 日在松德海峡战役中击败查理十世时,查理十世也被迫放弃了围攻。荷兰随后于 1659 年协助解放了丹麦群岛。因此,丹麦首都拯救了丹麦君主制。 1660 年 5 月,《哥本哈根条约》结束了战争,该条约确认了《罗斯基勒条约》中斯堪尼亚、哈兰和布莱金厄的割让,而博恩霍尔姆和石勒苏益格的部分地区则归还给丹麦。但弗雷德里克三世从他为国家和王朝的共同利益而奋力捍卫中获益最多。丹麦中产阶级传统的忠诚转变为对国王本人的热情,弗雷德里克在短时间内成为王国中最受欢迎的人。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实现了一生的梦想,在 1660 年革命中将选举君主制转变为绝对君主制。为了确保这一转变,他在 1660 年在丹麦设立了紧急状态。在 1660 年 9 月举行的旨在解决战后财政问题的三级会议中,弗雷德里克挑拨不同三级之间的矛盾。他成功地获得了世袭君主制、废除 Haandfæstning 和通过法令建立绝对君主制的支持。在他统治的最后十年,国王再次处于相对低调的地位,而新君主制正在建立,国家试图在战后恢复。新人进入政府,大臣和汉尼拔·塞赫斯特德和克里斯托弗·加贝尔等议员之间出现了竞争。弗雷德里克集中精力将行政结构从总理府改为度假学院,并用 amt 县取代了封地的行政区划。在此期间,丹麦绝对君主制的“宪法”《君主法》(Lex Regia)于 1665 年撰写。1665 年,弗雷德里克有机会通过阻止英国海军夺取东印度香料舰队来回报荷兰,但他决定与英国合作。荷兰舰队在挪威寻求庇护,英国人试图说服国王亲自夺取舰队,声称这比他的整个王国更有价值。弗雷德里克和英国人确实同意掠夺舰队,但在丹麦舰队抵达卑尔根之前,那里的堡垒指挥官已经在沃根战役中击溃了英国船只。腓特烈三世在哥本哈根城堡去世,并被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